[音樂]
[音樂]李商隱是唐詩的壓軸
綻放出世紀末的華麗,〈錦瑟〉則是他一生歌詠的代表作,也是首屈一指的唐詩名篇
李商隱被認為是「晚唐第一人」,為人纖細、 敏感執著
多愁,這樣的感傷性格使他往往耽溺在殘缺美之中,和我們先前所談到的幾位詩人性格完全不同
尤其李商隱一生困在牛李黨爭的複雜處境裡,在夾縫中求生存,飽受有苦難言之痛
他首創的〈無題〉詩可以說是這種命運的結晶,所以李商隱也變成一個最能體會弱者處境的詩人
例如說,〈龍池〉寫的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痛苦 另外更多的詠物詩,像〈野菊〉、
〈回中牡丹為雨所敗〉寫的是受苦的生命。李商隱托物寓志,將自身放頓在裡面
寫出來的作品往往令人感慨萬端。關於李商隱,那謎一般難解卻又魅力無限的詩歌,尤其是〈無題〉詩
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的第十二首裡面有提到:「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
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說的是李商隱詩具有迷離恍惚,美麗動人,又令人茫然不解的特色
可惜,沒有人能夠如同漢代的鄭玄註解詩經一樣,為李商隱的詩作充分的註解
因此呢,詩人到底在感慨什麼痛苦什麼,當他不願明說的時候,讀者也無法起作者於地下而問之
那大概就只能大膽假設或小心猜測。
當然這麼說並不等於我們可以把這些〈無題〉詩,都當做政治詩來解讀詮釋
即使,那確實很可能是由某一個現實碎片所引發。 但是,重點並不在於那是哪一個現實事件
而是李商隱書寫的時候,究竟展現出哪一種性格特質 所以,除了這種內心底層的秘密實在無法破解之外
他在作品中用字遣詞的基本意義,詩人的主要性格特質
等等這些,卻是我們讀者可以透過勤奮用功的研究,而給予正確的解答的
前面引述元好問用來拈出李商隱詩的特點的:「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
這兩句都是出自〈錦瑟〉這首詩,這首詩雖然題目很明確,但其實
它是仿照古詩,奪取第一句的最前面兩個字來作為標識
並不是一般詩歌是根據內容來訂定題目的,所以它事實上仍然是一首〈無題〉詩
〈無題〉詩是由李商隱所首創的
那這和文學史上,因為流傳過程中失落了詩題,所形成的「佚題詩」,是不一樣的
它是李商隱刻意隱藏創作主旨的一種做法,通常古典詩的的命題具有
標示詩人的寫作動機以及寫作目的的功能,例如說 〈詠物〉詩必須在詩題上標識它所歌詠的物件名稱
以免就成為猜謎詩;那麼像送別詩,它就要點出相關的人、事、
時、地、物,這麼一來才能讓讀者產生設身處地、
感同身受的具體環境。那麼其他不一樣的,各式各樣類型的詩歌,也都大略如此,所以詩題具有「指引」的作用
但是呢,李商隱卻有意隱晦其事,朦朧言之。所以才造成歷代以來索解紛紜的結果
那麼像清初的王士禎,他在〈論詩絕句〉裡就直接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
也確實如此。
有人統計過,從宋代以來,關於〈錦瑟〉這首詩的詮釋已經超過十種
歸納起來呢,主要有五種範疇:第一,認為〈錦瑟〉詩是一首單純的詠物詩
那麼歷代的詩評家有人根據詩題,說這是一首以「錦瑟」為對象的詠物詩
像宋代的許顗他在《彦周詩話》裡面引了《古今樂志》,提出了以下說法
說:「錦瑟之為器也,其柱如其絃數,其聲有適怨清和。」
又說啊:「適怨清和,昔令狐楚侍人能彈此四曲,詩中四句,狀此四曲也。」
有一個章子厚曾疑此詩,而趙推官叫做「深」的人為說如此。
就是呢,有人認為這個是值得懷疑的。但是呢,有人卻認為應該是如此
那同樣是宋代的詩評家黃朝英他在《緗素雜記》裡面也是採用的這個說法,說這首詩啊
是講「瑟」這個樂器呢,具有「適、怨、清、
和」這四種不同的聲調,跟一種音樂感受。這些說法顯然都是就詩篇的
題目叫做〈錦瑟〉,於是就把它當作是一首一般的詠物詩 第二種對於〈錦瑟〉的解釋呢,是和政治有關的
有人以為,這首詩是在寄託牛李黨爭的歷史事件,而這一種做法是李商隱詩歌詮釋史上很常見的
那這樣一種和政治比附有關的代表人物呢,是張爾田,或者說張采田
他在《玉溪生年譜會箋》卷四裡就提到:「滄海句言李德裕
已與珠海同枯,李卒於珠崖也。
藍田句言令狐綯如玉田不冷,以藍田喻之,即節彼南山意也。」
這意思是說:〈錦瑟〉的中間四句,都跟李德裕、
令狐綯有關。那麼當然,除了比附於牛李黨爭之外,也有詩評家懷疑這首詩
感傷唐代的宗室,唐代的國家朝代已經面臨殘破而寫的。 第三種呢,是把〈錦瑟〉詩
附會到跟情感有關,那這也是政治比附說之外非常常見的解讀法,他們認為
李商隱的愛情詩質量俱佳,既多而且好。再加上李商隱在寫作這類〈無題〉詩的時候
往往都是以愛情為包裝,因此這麼一來呢,同樣 屬於〈無題〉詩的〈錦瑟〉也就被歸納為寫愛情的這一類
像清代有名的紀曉嵐,他就認為〈錦瑟〉是一首豔情詩
他說:「以思年華領起,以『此情』二字來總承,蓋始有所歡,中有所阻,故追憶之而作。」
不過呢,我們必須說,情感或者是說狹義的戀愛,它其實呢也還會
牽涉到對象上,而有一些不同的具體差異。因此呢,是即便歸類在情感的這個範疇裡
對於詩歌的宗旨是什麼,還是可以分出以下的幾種說法
像宋代的劉攽,他在《中山詩話》裡面,和明代的胡應麟的《詩藪》
都認為「錦瑟」是青衣,青衣是婢女所穿的衣服,所以也就代指婢女。那麼他們認為「錦瑟」是這個婢女的名字
而這首詩是為令狐楚家裡面的青衣而作,也就是說是寫給
「錦瑟」的一首愛情詩篇,另外也有人說這首詩呢 是在表達對於宮女或者是女道士的愛情。還有一種說法
是主張戀愛的對象已經過世,像清代的錢良擇就說:這是一首悼亡詩,因為
李商隱曾經寫過一首懷念過世妻子的悼亡作品,叫做〈房中曲〉。
〈房中曲〉裡面呢,也就涉及到「錦瑟」這一個物象
他說:「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即以義山詩注義山詩,豈非
明證?意思是說,用這首悼亡詩來證明〈錦瑟〉,那麼它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這是一首悼亡詩的一個主旨。
接著他說「錦瑟當是亡者平日所御,故睹物思人,因而託物起興也。」
那麼李商隱的集子中悼亡詩甚多,那麼
所悼的對象懷疑「即王茂元之女,舊解紛紛,殊無意義」。
所以他認為,悼亡詩才是唯一的宗旨,而其他各式各樣的說法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說法呢,也獲得很多人的支持,像同樣是清代的人程夢星
他也認為:古代「夫婦琴瑟之喻,經史歷有陳言」
也就是說,用「琴瑟」來比喻夫婦,這也是我們歷史很常見一種的說法。
「以此發端」就「無非假借」,也就是說,用「錦瑟」來作為整首詩的開端,也就是借用「夫婦琴瑟」這樣的一個比喻
「詩之詞旨,蓋以錦瑟之弦柱實繁多且多,夫婦伉儷歷有年所。懷人睹物,觸緒興思。」
意思是:傳統的經史中自古就有把「琴瑟」比喻為夫婦
伉儷的先例,所以這首詩應該是悼亡詩。那麼其他的清代的詩評家,像胡以梅、
陸崑曾、姚培謙等等,都是贊同這個說法的。 另外我們還可以再舉清代的厲樊榭所說的
他說,「此詩,義山悼亡之作也。
錦瑟五十弦,剖為二十五,是即其人生世之年,故云思華年也。
今則如莊生之蝶、望帝之鵑,已化為異物矣。
然其珠光玉潤,容華出眾,有令人追憶不能忘者。
在當日已惘然知尤物之不能久存,不待追憶而始然也。」
從這段話來看,就連死者逝世的年齡也都被推測出來了,那就是錦瑟二十五根弦所對應的二十五歲
那當然就是一個青春早夭的年齡,更是令人唏噓
除此之外呢,也有詩評家把詠物和悼亡結合在一起,認為這首詩呢,是借死者生前
所喜愛的樂器來抒發悲悼之情。
剛剛有一段 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了,另外我們還可以看朱彝尊所說的。他說:「此悼亡詩也。
意亡者善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託物起興也。」
這就是第三種跟愛情有關的種種說法。
至於第四種解釋的範疇,又轉移到和詩歌創作有關,雖然呢每一種說法細部的解釋,還是會有一點差異
但是一致認為,這首詩,也就是〈錦瑟〉詩,是李商隱對自己一生詩歌創作的經驗和技巧的總結。
例如說像清代何焯,他在《義門讀書記》裡有關李義山詩集的這個部分
他先把〈錦瑟〉列在卷首,然後提到他的朋友程湘衡認為:
「此義山自題其詩以開集首者,次聯言作詩之旨趣,中聯又自明其匠巧也。」
所謂的「匠巧」,是指李商隱用來說明他自己作詩的匠心獨運和雕琢精巧
而這個說法到了近代的錢鍾書,有了更詳細的發揮。他認為:全首詩都是借物擬象
用來說明他寫作的技巧和創作的心得。
他說:自題其詩,開宗明義,略同編集之自序
首二句言華年已逝,篇什猶留,畢世心力,平生歡戚,清和適怨,開卷歷歷。
莊生曉夢迷蝴蝶這一聯,是言作詩之法也。
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擬象,如飛蝶徵
莊生之逸興,啼鵑見望帝之沉哀,均義歸比興,無取直白
舉事宣心,故曰「託」;旨隱詞婉,故曰「迷」。
至於滄海月明這一聯之言,詩成之風格或境界
不說「珠是淚」,而曰「珠有淚」,只用來表現出雖化珠海圓
仍含淚熱,已成珍玩,尚帶酸辛,具寶質而不失人氣。
暖玉生煙是說此物此志,言不同
常玉之堅冷,蓋喻己詩雖然琢煉精瑩,而真情流露,生氣蓬勃
有異於其他雕繪奪情、工巧傷氣之作
至於珠淚玉煙,正以形象體示抽象之詩品也。」
這一大段解釋,可以說是歷來這一類說法中最詳細的
至於另外第五類的看法,則是把〈錦瑟〉這首詩視為李商隱回顧人生時的感傷之作
當然,這些看法的細部差異也是一樣存在。
例如清代葉矯然,他就特別指出,這首詩
「分明是義山自悔其少年場中,風流搖蕩,至今始知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
這段說法比較偏向於對年少時情色風流
的懺悔,範圍比較狹隘,那針對性也比較特定。 這麼一來呢,反倒會讓整首詩的涵蓋面降低
另外呢,同樣是清代的朱鶴齡就說:〈錦瑟〉此篇乃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
那麼莊生這一句言付之夢寐,望帝這一句呢是言待之來世。滄海、
藍田是用來說埋而不得自見,那麼月明、
日暖則清時而獨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
那麼義山集三卷猶是宋本,相傳舊次,始之以 這個〈錦瑟〉,而終之以〈井泥〉
把這兩首詩合而觀之,則我認為這首詩是自傷,這是沒有異議的了,所以更無疑矣。
那麼採用這樣的看法的,還有像《唐詩鼓吹》的評註也提到:
「詳玩『無端』二字,錦瑟弦柱當屬借語,其大旨則取五十之義
無端者,言歲月忽已晚也,玩下句自見。」你仔細品味下一句,自然可以看出這一點
「顧其意言所指,或憶少年之豔冶,而傷美人之遲暮
或感身世之閱歷,而悼壯夫之晚,則未可以一辭定也。」
那麼這就把詩歌的主旨,定調為自我感傷了
至於究竟是感傷什麼呢?從美人遲暮這個說法可知,他指的應該是
懷才不遇,終生無成的失敗,這也是一些詩評家的共識。
例如說同樣是清代的詩評家薛雪,他就說:「此是一副不遇血淚,雙手掬出,何嘗是豔作?」
另外像汪師韓在《詩學纂聞》裡,他也認為:錦瑟乃是以古瑟自況
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製,不為時尚
我成此才學,有此文章,即已亦不解其故,那麼故曰「無端」,猶言無謂也。
就是不知為何如此。自顧頭顱老大,一弦一柱,蓋已半百之年矣
「曉夢」呢是喻少年時事,義山啊早負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夢。
「春心」者,就是壯心也,壯志消歇,猶如「望帝」之化為「杜鵑」,已經有如隔世
至於「珠」、「淚」皆寶貨,「珠」在「滄海」
那麼這就有遺珠之歎,惟見「月」的照耀而有「淚」,那麼「生煙」者是「玉」的精氣。
「玉」雖然不為人所採,但是呢,「日」中之精氣,自在藍田
至於「追憶」這一聯,他認為是後世之人對李商隱的追憶
「可待」者,猶云必傳於後無疑也。 「當時」是指現在,那「惘然」是指無所適從
那麼意思是說,後世之傳,雖可自信,而即今淪落,為可嘆耳。
意思是說,我的詩能夠流傳到後世,這是呢李商隱很自信的
但是呢誰知現在卻竟然如此淪落,這就是他非常感慨的地方。
整段話的意思是說:第三句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是寫少年時候的才華功名如同一夢
第四句的「望帝春心托杜鵑」,是寫他壯志不再,恍如隔世 所以悲傷之情就託諸杜鵑。
到了第五句的「滄海月明珠有淚」,是以滄海遺珠表示自己的懷才不遇
第六句的「藍田日暖玉生煙」,也是寫良玉埋地,不為世所用
看到這裡為止,這些說法很難說哪一種是標準答案,或者是唯一正確的解讀
但是我們認為,從整首詩的意象特點、意境特色,在在都指向這是李商隱年近五十歲的時候
所進行的一個人生的總回顧。
所謂的總回顧意味著:它並不是針對哪一個特定的人事物而發
而是一種整體的包容所有一切在內的一種整體感受 因此,全篇才會處處瀰漫著一股蒼茫迷濛的意境
就此來說,前面的那幾種說法,都不大符合這樣的特質
例如說,主張李商隱是針對一個特定事物,例如樂器,或者是
創作活動,或者是寫作技巧的這一種說法,認為他們是針對這一個去寫詠物詩
這實在呢並不符合那樣蒼茫的心境。
所以呢,明代的詩評家胡應麟早就指出:
「宋人認作詠物,以適怨清和字面,附會穿鑿」,那麼「遂令本意懵然」
且至此情可待成追憶處,就更說不通了。
至於主張這首詩談的是愛情的
無論牽涉到的是妻子還是情人,對象是生還是死,也都難以涵括生命經驗的全體
另外像主張這首詩是有感於政治黨爭的辛酸而寫的,那更是太過狹隘的推測了
因為人生的涵蓋面何其寬廣,親情、友情、愛情的酸甜苦辣、
喜怒哀樂,還有在這感情之外的種種人生體驗,都遠遠超過了政治的範圍。
尤其是這首〈錦瑟〉詩,大約作於宣宗大中十二年,也就是公元
858年,李商隱大約47歲的時候
這一年,也就是他在故鄉鄭州臨終的前夕。固然,沒有人能夠預知自己的死亡。
但是確實走到人生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回顧,也就表現出李商隱大約是由於感於人生已經進入
晚年,甚至呢逼近了人生盡頭。
於是回顧平生,緬懷前程往事之餘
心中興起一種悲欣交集,而感慨繫之的綜合感受,於是呢才有這樣的一首作品。
那麼〈錦瑟〉詩作為將李商隱的藝術和人生,表現得淋漓盡致的篇章,堪稱為筆力萬鈞的壓軸之作
我們讀者根本不需要去侷限、坐實、牽引具體的事物,來加以附會。
其實,我們只要直接就其中綜攝了一切有關理想、愛情、
人生遭遇等等生命的整體感受,來體味他深沉的感傷,這似乎更能夠切近這首詩的本質
由於李商隱他在寫作這一類〈無題〉詩的時候,往往是以精麗華美的意象,和曲折間接的筆法
交織渲染出迷離、朦朧和撲朔隱晦的詩歌境界,充滿了絕美,而又難懂的魅惑力。
尤其是詩前所冠的這個「無題」的名稱
他並不是因為在歷史傳承過程中遭到無情地遺忘,導致它的本題被誤失而流失的結果。
相反地,這些〈無題〉詩包含〈錦瑟〉,都是出自於作者有意曲避隱諱的心態,所形成的產物。
他把具有指示和說明功能的題目完全消解 以致於讓讀者在缺乏人事時地這些具體的指標的情況下
連同創作者一起,都被引導到詩境的迷霧之中了
那不可名狀的朦朧氛圍,奠定了淒迷、悵惘的基調。
再加上〈錦瑟〉這首詩,加用了「曉夢迷」、
「玉生煙」的層層的皴染 還有「託杜鵑」、
「珠有淚」這些神話傳說的幻化虛寫 以致於渲染出極為濃厚的、
非現實的夢幻色彩,更使得全首詩籠罩在一片朦朧迷茫的意境中
所以,這個時候純粹的美麗與哀愁,就從個別的事件和特定的情節中獨立出來
不但構成了一種很普遍性的基調,也更成為我們吟詠、評賞的最主要的內容
換句話說,美麗與哀愁本身,就是作者他唯一想傳達
以及作者希望讀者主要去領略的重點。
因此,我們應該超越對事件的敘述,以及對理路的安排的關心
那麼讓本事,也就是這個詩歌的原來的根據,顯得不夠具體也不夠明確
所以說〈無題〉詩,保障的是一種柔和的人生總體情境的身世之感。
雖然可能由政治生涯的追追求與失意,或者是愛情方面的執著與落空等等經驗
同時匯聚而來,但是呢他卻避開了具體事件的有限性,而展現出豐富多義、
宜於無限聯想的效果,也達到了含蓄蘊藉、
意旨遙深的最高的藝術境界。這些詩作呢或許令人產生了「獨恨無人作鄭箋」的遺憾
但是呢,那些從千瘡百孔的現實人生中,所提煉出來的美麗與哀愁的結晶
無疑更能夠把我們推向藝術的精靈,然後不落言筌地直接從內心深處
隨著詩歌震顫低吟,這就是〈無題〉詩以及〈錦瑟〉詩最動人的性質所在
不過呢,我們還是要進一步的指出
最重要的是,前面各種說法裡,把〈錦瑟〉 這首詩定義為自傷、
自慨,自我感慨而寫,這雖然已經比較接近詩歌的情調,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這類〈無題〉詩的本質
但是我們仍然必須追問的問題是:李商隱他只是在表達感傷、感慨而已嗎?
並且呢,他即使是在感傷、感慨,那麼又是在感慨、
感傷什麼呢?所謂的一生失落無成,這只是很一般的理解
所觸及到的也是一般文人很常見的感受。但是李商隱他所呈現的,是否還有他自己與眾不同的個人
獨特性,而不是這種一般性的、常見的心理經驗而已呢?
就這樣的一個提問,我們接下來要提出另外不同的看法
我們認為這首詩是李商隱在人生最終階段,回首人生時所進行的個人總結以及自我剖析
其中所透露的是他對自己的深刻認識,以及他自己的悲劇性格究竟何在?也就是說
李商隱面對著自己,他提出一個究竟「此何人哉」的一個問題與解答,意思是說:
「此何人哉?」到底李商隱這個人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怎樣地面對人生的一切的?
對這些問題,李商隱用自己最熟悉的創作方式,提供了自我解答。
如果這個角度是可以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 〈錦瑟〉就是詩人親手撰寫,為自己蓋棺定論的墓誌銘。
而整篇墓誌銘的主旨,就是那一分美麗與哀愁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