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剛剛呢,我們介紹了就是 生產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以及如果是讓這一個完全競爭市場 自由市場自由運作的話呢,最後整個社會福利會達到最大
好,那從剛剛的這個整個解釋的過程裡面,大概我們可以知道就是說在 Supply 跟 Demand
這個圖形的架構之下 我們怎麼樣去標識這個消費者跟生產者
雙方在交易之後所產生的剩餘大概是在哪個地方 那現在呢,我們就要運用我們剛剛學到的概念來
分析兩個我們在這個日常的經濟生活裡面呢 常常會碰到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政府的課稅 那第二個問題呢,就是所謂的國際貿易
好,那麼先從第一個問題課稅來想的樣子 那,你如果回顧福利經濟學,回顧
welfare economics 的話 你會發現呢,福利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源分配如何影響 社會福利。
那麼剛剛也一再強調,這個透過參加這個市場呢 每一個在市場上面呢,交易的買房跟賣方,或者是賣方
都會從這個交易過程當中得到好處 好,然後那個萬全競爭市場的市場均衡,就會讓生產者的福利極大化
那麼,那個生產者跟消費者的福利極大化 那這個整個社會剩餘的極大化,其實就是出現在
這個 Supply 跟 Demand 的交點那個地方 那剛剛我們也談論到一個證明是說,欸為什麼它在那一個點是
整個社會福利極大化呢,因為最後如果最後市場的交易的數量 不是那一個
Supply 跟 Demand 交點的均衡數量的話呢,它不管是變多還是變少
都會讓整個福利受到影響 所以,福利經濟學裡面其實最大的重點
都是在看最後市場的交易的數量
跟萬全競爭市場之下市場均衡的 交易數量中間到底有多大的差別。
那這個差別 就是這個市場效率損失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那我們接著就可以用這個概念來看看 課稅如何地影響市場參與者的 經濟福利。
那麼在這個討論課稅的時候呢,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
是說,有的時候政策的討論會有說,欸這個稅到底是要對消費者課 還是要對生產者課。
但是如果你學過經濟學你就會知道
不管對消費者課,或者是生產者課,其實最後的結果 都是一樣的。
因為市場最後就、 就是消費者也不要以為就是說
這個稅對生產者課,就跟消費者沒有關係,消費者就沒有被課到稅,因為當對生產者 課稅之後,Somehow
最後那個市場均衡的改變,還是會有一個部分的成本 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來負擔的
好,所以不管對誰課稅 最後誰負擔多少的稅賦,這件事情都是不會改變的
好,那重點是什麼呢?重點是課稅之後呢
買家付的錢變多,然後賣家收到的價錢變少
然後買家跟賣家之間 付出的價格跟收到的價格之間的差額
就是政府所課的那個稅,好,那這跟之前我們講的,就是說
在完全競爭市場之下,買家付出的價格等於賣家 所收到的價格,這個條件是不一樣的,因為在之前的那個 Case
裡面,並沒有政府 好,所以我跟你買一個五塊錢的蘋果,我拿五塊錢給你,你拿走五塊錢 所以,這個五塊錢這樣我們兩個人是相等。
但是如果今天有一個政府進來跟你課稅 好,說每一個單位的蘋果我要課你一塊錢
那麼我消費者拿五塊錢跟你買蘋果的時候,最後你生產者只拿到四塊錢,因為中間有一塊錢被 政府拿走了。
OK,所以如果我們用一個 Supply 跟 Demand 的圖來看的話呢,其實你就可以發現
就是政府所課的那一個 稅,那在這裡我們是用一個所謂的從量稅的概念來畫這個圖啦
那從量稅的意義很簡單 就是說,我買一個單位的時候、
交易一個單位的時候,政府要抽走多少錢 好,如果交易一個單位政府要抽走五塊錢,那麼這五塊錢就是政府
對於這一個產品所課的從量稅 那麼這個從量稅呢,其實到最後,假設從量稅是五塊錢的話呢
那麼最後市場的均衡,就會出現在你把這五塊錢塞進去這一個
供給跟需求之間的這個中間,那你把它這五塊錢塞到就是
這五塊錢剛好可以讓 需求曲線跟供給曲線的之間的差額是五塊錢,塞好塞滿為止
好,當你把這個從量稅 t 元,把它塞進 需求跟供給中間的差額
塞到這裡剛好卡緊的時候呢,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新的均衡 OK。
那麼所以這有時候在 經濟學課本上面,我們會說這是一個
wage,這是一個 sheds 就是把它塞好塞滿,所以塞好塞滿之後
這一個你會看到,它跟需求曲線交在這一個點 它跟供給曲線交在這一個點,OK。
那麼這個就是新的均衡,也就是說 課稅之後的數量會在這裡,那有這麼多的稅後的交易的數量呢
最後一個單位買家所願意付出的價格是在這邊 可是賣家是在下面這裡。
那這中間的差額,就是稅 好,所以這個圖告訴你的就是說,本來
假設本來是五塊錢,然後市場交易是五十個 那你現在課了比如說兩塊錢的稅的話呢
那最後市場的交易的數量會掉到只剩 30 個 好,那在這個
30 個數量的時候呢 第 30 個數量買家所願付的價格可能是比如說六塊錢
好,那可是對賣家來講呢,他的這一個最低
願意售出的成本是四塊錢,那這個差額兩塊錢就剛好也是這一個 他所課的從量稅。
所以從這個圖形,我們就可以看到 從原來的這一個市場均衡的點到你給他課了
t 元或兩塊錢的從量稅的時候,新的均衡會掉在這兩個點
那數量是一樣,但是價格,這裡有兩個價格。
那這 兩個價格,一個就是買家付出的價格,一個就是賣家收到的價格
那兩個之間的差距,就是所課的稅了
好,那這裡你也會發現就是說,回到前面我講的,就是不管你對買家或者是對賣家課稅
最後雙方其實都會分攤掉一些稅賦的這一個 負擔,其實從這個圖也可以看出來。
對於消費者來講,原來你五塊錢就可以買到了 可是現在你必須要六塊錢才能買得到,你是不是被轉嫁了一塊錢
對不對?那對於生產者來講 你原來五塊錢可以賣一個單位,現在四塊錢可以賣一個單位,你也被轉嫁了一塊錢
好,所以被轉嫁的這一個成本呢,消費者就是這一段 生產者就是這一段,那總稅賦
就是兩塊,所以以我剛剛舉的例子的話,這兩塊錢裡面有一塊錢是被這一個
生產者負擔,有一塊錢是被消費者負擔,所以這個稅雙方都各負擔了 50%
好,不過課稅之後到底買賣雙方 負擔了多少,其實不一定是各自都是
50% 要看供給曲線跟需求曲線它們的這一個
斜率呀或者是彈性呀,它們的差別是什麼。
那這待會兒我們會再討論 好,那從這個圖形來看呢,就是說
我再強調一遍,因為剛剛這個稅收一進來之後,結果就讓整個社會的這一個
最後的交易的數量就變少了,跟原來沒有稅賦的完全 競爭市場的均衡比起來就變少。
那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一旦交易的數量變少,整個社會的福利 就會產生損失,好,所以該商品的
市場規模縮小了,然後這個社會的社會福利也變少了 好,那但是,社會福利會變少
這是一個壞處,可是呢回過頭來想,有的時候政府的確也需要收一些稅收嘛
那它才能去做一些比如說公共財呀
或者是做一些社會福利呀,或者是投資國防啊 投資教育啊,等等。
所以課稅其實在 現代經濟體系裡面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這個行為,好
所以,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個簡單的模型來分析課稅的成本跟效益
那剛剛我們提到了,就是說稅收,因為如果你對於生產市場上交易的數量呢 你對它每一個單位都課
T 元的從量稅的話,那政府最後會收到多少稅收呢? 當然就是
T 元乘以什麼?整個社會到底 最後交易的數量是多少。
那假設稅後市場的交易數量是 Q 然後,從量稅每一個單位是
T 的話 那麼最後所收到的這一個稅收的
總量就是 T 乘以 Q,那這就是政府稅收的收入,好。
那我們就可以從這一個,現在這個簡單的圖形,上面就可以看到,好,就是 供給曲線在這裡,需求曲線在這邊
OK,那原來的這個市場均衡,沒有課稅的時候的市場均衡在這裡 那課了
T 元的從量稅之後呢 這一筆,這一條線是買家付出的價格,這一條線是賣家收到的價格
OK,所以這中間的差距,當然就是每一個單位 T 元
然後你總共市場交易的是 Q 單位,所以 當然稅收的收入就是
T×Q,也就是這一個 已經快要像是正方形的這一個面積了,好
那,除了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圖再來看喔,好
當你課稅之後呢,整個社會福利的改變是什麼呢?
那我們從這個圖來看就很清楚了 現在我們先想象的是沒有課稅的情況
如果是沒有課稅的情況,當然均衡的這一個 市場均衡的價格跟數量就是在這個點
所以在這裡呢,整個社會的消費者剩餘是多少呢?當然就是這一個市場均衡價格跟
需求曲線所圍起來這個大的三角形,也就是 A+B+C
這一個,三個所加起來的這個面積就是 消費者剩餘。
那同樣的道理,生產者剩餘呢當然就是
這一個價格跟供給曲線所圍起來的 D+E+F,這個大的三角形
那現在當我們課稅之後呢,課稅之後的數量會從這一個點
原來的均衡點移到,稍微靠左邊移,移到這一個均衡點 好,那賣家付出的價格在這裡,買家收到的價格在這裡
那剛剛我們已經看到了,當你課稅之後呢 政府的稅收就會是中間這一個
從量稅乘以它所,這個市場所交易的 數量,就是這個單位的面,這個面積也就是
B+D 這一塊 那請問,消費者剩餘等於多少呢?那當然就等於什麼
賣家付出的價格,跟什麼 需求曲線所圍起來的這個小三角形
A 的面積嘛 好,因為現在只有這麼多人買到 好,那每一個單位呢,付出的價格有這麼高,所以第一個單位當然就是
所產生的生產者,消費者剩餘就是這麼大,第二個單位是這麼大
這三個單位是這麼大,所以到最後,整個在課稅之後買家所 獲得的消費者剩餘就是只剩下
A 這一個小三角形的面積 那同樣的道理,賣家所收到的生產者剩餘,在課稅之後
會從大的三角形 D+E+F
變成多少呢?當然就是變成什麼 賣家所收到的價格跟供給曲線之間的差別
圍起來的面積也就是 F 這個小三角形 OK,好。
所以,把這兩個課稅前跟課稅後
好,整個剩餘的改變,我們把它再做個表,把它寫出來
各位就會發現,在課稅前呢,生產者剩餘是 A+B+C
課稅後是 D+E+F,稅收的收入是 0
好,因為這時候沒有政府,所以總剩餘就是從 A 一直加到 F 這六個格子。
OK,那課稅后呢,消費者剩餘只剩下多少 A;那生產者剩餘剩下多少呢,F
好,那剩下的那個部分 B+C+D+E 跑到哪裡去呢?
其中有 B+D,變成了什麼 變成了課稅的收入,所以是被政府拿走了,所以這一筆錢是還在
OK?好,可是 這個課稅之後消費者拿到
A,生產者拿到 F,政府拿到 B+D
那相較於課稅前,有哪一個地方不見了? 是不是有
C+E 這一個,兩個小三角形所加起來的一個比較大一點的三角形,這個部分就
憑空消失了?好,所以這一塊
經濟學就把它叫做"無謂損失" "Deadweight Loss"。
那這個 deadweight loss,為什麼會有無謂損失呢?就是因為 政府干預市場之後,導致了
市場的交易的最後的數量從原來的完全競爭市場之下
可以達到社會福利最大的交易數量,變成一個比較小的,小的交易數量
好,那剛剛我們提到了,所以這裡就產生了 C+E
的無謂損失 那不過,無謂損失不是不能夠產生的
好,因為我們剛剛提到了,政府為什麼會干預市場呢,就是因為它要收稅 所以它的確也收到了
B+D 這麼多的稅 好,所以這裡我們就可以把它詮釋成,政府為了收到
B+D 這麼多的稅 它的成本就是 C+E
的無謂損失 所以這裡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當我們在討論公共政策的時候,我們
不是說,好,這個有錢人很可惡,或者誰很可惡,所以我們就給他課稅 給他加一個比較高的稅率。
你永遠都要記得,當 你在做這些政策的時候,你在課稅的時候
你事實上是對整個市場加了一些成本 所以,你要課的多少稅,跟你所要付出的多少成本,你大概都要
先有一些計算,你才能夠知道你課的這個稅,設計的這個稅率 是不是合理的。
這一個,這一個路線其實就是經濟學裡面的所謂的公共經濟學 或財政學所討論的範圍了。
所以這裡我們剛剛 講的這個小 C+E,這兩個小三角形加起來,就是所謂的無謂損失
好,英文就叫"deadweight loss",那麼定義的話就是,當市場受到扭曲
所以這一個交易的數量減少的時候呢,那 所導致的總剩餘的減少。
OK,好,那 課稅的福利效果,那就是我們剛剛講,就是消費者最後,再跟各位 summarize
一次 就當你一旦課稅之後呢,消費者的剩餘會減少
生產者的剩餘也會減少,不過政府的確是會收到一些稅收 可是,買家跟賣家所受到的損失
也是剛剛你在圖形上面看到的,B+C+D+E 的那
那一塊,其實是大於政府的稅收,也就是 B+D 這一塊
好,所以大於的那個部分也就是 C+E,也就是總剩餘所減少的量 就是所謂的無謂損失。
好,那圖形的話,就可以
各位可以看,無謂損失就是稅負這條藍線,跟供給跟需求這三條線
所圍起來的這一個,比較小一點的三角形的 面積,那它的主因,就是來自於交易數量的
下降。
好 那如果從這個圖來看呢,那有些同學可能會說,欸
那老師如果我把供給或者是需求,我把圖形畫得比較不一樣一點
比如說某一條把它畫得比較陡,某一條或者把它畫得比較平 那會不會無謂損失就會不同呢?
好,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那我們就可以發現 無謂損失的大小,其實的確是跟
這一個供給曲線,或者需求曲線所畫的這一個
形狀是會有關係的,那這個其實就是一個所謂的價格彈性的概念
好,那在這一堂課裡面呢,我目前是還沒有正式地介紹價格彈性 不過你可以這樣想,就是說,如果呢
呃,你的價格提高了一個百分點,然後你的需求量
就變化非常非常大的話,那我們就說你這個人的需求是
非常有彈性的,因為很容易,只要外力改變了一點點 然後你就會有非常大的反應,那我們就說,你的需求是很有彈性
好,比如說冰淇淋從這個 80 塊每斤 80
塊台幣提高到 100 塊台幣一盒的時候 你所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就從這一個兩盒變成
零盒,而不是從兩盒變成這個 1.9
盒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對冰激凌的需求就是非常地具有價格彈性
那反過來說,如果你只下降了一點點,從 2 盒下降到 1.95
盒 那你就是比較沒有彈性這樣子,所以價格彈性的概念呢其實就會影響
最後這個無謂損失的大小,所以比如說,我們這裡看 這個簡單的圖,如果今天供給線我們把它畫地比較
不那麼陡,把它畫地比較垂直一點,不過這裡要注意 就是說彈性的概念不只是取決於這一個
供給或需求的斜率,它還取決於你是在哪一點上面 討論這個事情,不過在這裡的話,我們就暫時先用一個
比較直觀的想法來看,就是你想像如果供給曲線是相對比較陡的
那是不是就代表說,你問這個供給者說,我把
價格提高了一些,那你會反應的數量會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呢
那因為垂直的話就代表其實你的反應不是那麼大 所以你的反應的數量的改變不是那麼大
那這樣就代表說,當你要課同樣的稅負的時候呢 你的無謂損失是會是比較小的
那反過來講,如果你的供給曲線非常地
平,那這代表什麼呢?這代表說你的價格提高一點點的時候
你的數量的變化就會很多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說供給曲線至少在這一段的時候,是比較有彈性
那麼這個時候你課同樣的稅負的時候呢,你就會有比較大的無謂損失 那麼同樣地呢,我們也可以從需求線
的角度來看看課稅的無謂損失的大小 跟需求曲線的彈性之間的關係,那這裡有一個簡單的圖,如果我們
把這一個需求曲線畫的比較這一個垂直一點的話 那你就會發現,這個圖其實就代表的是說,當價格改變的時候呢
人們,消費者對於需求量的變化,其實反應沒有那麼大,那我們就說這個需求是比較沒有彈性
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即使你課了相同的稅負呢,你所必須要付出的 這個
deadweight loss 呢,相對上就會是 比較小的,所以你看到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包起來是比較小,那
如果,假設今天是一個非常極端的情況,這個需求曲線是一個垂直的需求曲線
的話,那代表什麼呢?代表價格不論怎麼改變,你的需求量都不會有任何的變化
換句話說,也就是最後市場均衡的 數量跟原來沒有課稅的時候的均衡的數量是一樣
那如果是這個情況的話,那麼這個課稅就非常地棒了,為什麼?因為它就沒有造成任何的 無謂損失。
那反過來講,如果今天你的需求曲線是比較斜的,比較 陡的、
比較平的,對不起,比較平的,那就代表當你價格稍微有一點改變的時候呢
這個你對於需求量的反應就很大,那麼這個時候這個需求曲線就是比較有彈性的 那麼顯然,在要課同樣的稅負的情況之下呢
你的 deadweight loss,無謂損失 就會是比較大對不對?OK,好,那這裡
這個課稅跟需求或者是供給彈性之間的關係 其實是一個財政學裡面或公共經濟學裡面非常重要
的概念,它的意思是說,如果我要 課同樣的稅的話,那麼我有非常非常多的商品
非常非常多的這個市場可以讓我去課稅的話 那麼為了要極小化我的無謂損失
我是得去課那一個最沒有彈性 的那個市場,就是如果有哪一個市場是價格的改變
不太會影響到,價格的改變不太會影響到最後均衡
數量的改變的話,那麼那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課稅的標的的
那傳統上,其實是有一種商品
在以前大家是認為是符合這一種特徵的 那你可以想像,你有哪一種商品是,我對你課再多
的稅,這個東西都不會,在市場上面的均衡數量 都不會變少呢?那這其實早在
150 年前 美國就有一位這一個社會改革家叫做
Henry George 他就提出了一個土地稅的概念
他就說,最好我們就是課土地稅,為什麼?因為土地再怎麼課
你不會說我對於土地,對於這裡一平課個這個二十萬的從量稅,然後這個土地就突然
站起來就長了四隻腳就跑走了,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它就還是會在那裡
所以就代表不管價格怎麼改變呢,那麼土地的這一個均衡的數量 是不會減少,OK,所以
Henry George 就認為那土地稅就是一個 非常好的課稅的標的,那這一個
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先生其實也就是看的 Henry George
的想法 那他也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所以在他的這一個三民主義裡面,他就是
所謂的什麼漲價歸公啊,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從這一個概念來的
不過,後來有一些國家的確開始想要朝這個方面去 走,但是後來發現大概這個政策事實上是沒有辦法實行的
那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你要在現代 國家有這麼多的這個公共支出,需要這麼多的稅負的前提之下
如果你全部都要靠土地的稅負來支應的話 基本上是稅率是要變得非常非常地高,不然沒有辦法
那你稅率一旦高過一定的程度,擁有土地的 人 always 有一個選擇就是,那我就把土地還給政府
因為我有十平的土地,那你一平要 一年要給我課一千萬,那我還不如怎樣?就送給你,因為我根本付不起
所以那個價格事實上是,就直接對土地做這樣子的課稅,事實上是沒有辦法
只單靠土地來支撐現代國家的支出 那另外一個事情是說,我們前面講的是我們假設
這一個土地的這個供給是垂直的,所以土地是不會跑
OK,但是,沒有錯,土地的大小的確是不會改變
但是擁有土地的人在這一塊土地上面做任何的改良,做任何投資這件事情
其實就不是垂直的,因為它的確就會受到這個價格的影響
OK,所以當你一旦對土地課這麼高的這個從量稅的時候,其實
直接會影響到的就是你對於土地的這一個改良所願意付出的這個代價
那這個其實長期來講,對於土地的使用也是不好的,所以因為這兩個原因 所以原來
Henry George 所提出來的土地稅的概念,在這個現代社會裡面,它就沒有辦法被,我們還是會對土地課稅
但是我們就沒辦法 push 到像他以之前所想像的那麼高的一個這個稅率這樣子
好,所以這個部分呢,就是以課稅為例 好,然後使用這一個
surplus 的 概念來分析課稅之後的福利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