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我們已經講過了消費者,那接着下來我們當然就是要回過頭來看生產者怎麼樣去衡量
生產者拿東西到市場上來賣之後,他到底多賺到了多少
那在這裏一樣相對應的我們用一個 所謂的這個生產者剩餘以及願售價格
Willingnesss to sell 來看這個問題這樣 那願售價格 Willingnesss to
sell 呢,討論的是什麼 討論的是賣家對於某一個商品 所願意出售的最低的價格
你叫我拿五單位的蘋果到市場上面來賣,那每一個單位的蘋果我最低 只要有人
5 塊錢跟我買我就願意賣,那如果有人願意用 6 塊、 7
塊 或者是 8 塊跟你買,那麼你每一個單位你就會多賺到那個差額嘛,所以這個概念其實是跟
願付價格的概念,以及消費者剩餘的概念其實是一樣的
那對於生產者來講,他的願售價格其實也就反映了賣家生產
商品的成本,所以這裏生產者剩餘一樣我們就可以把它定義成
賣家的商品售價減掉賣家的生產成本
那所以生產者剩餘衡量的就是他賣出了這個商品之後,他所得到的利益
那如同消費者剩餘可以用需求曲線來衡量 那生產者剩餘也可以用供給線來衡量
所以供給線以上市場價格以下的區域就衡量了 所謂的生產者的剩餘
那麼這裏一樣用這個土地的價格來看 那我們現在就說呢這裏市場上面有
4 個賣家,分別是這個 丘吉爾、 納達爾、 艾涅爾、 巴爾 這
4 個爾呢,他們所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品 的成本呢分別是 900、
800、 700 跟 600 所以最沒有效率的是這個丘吉爾,因爲他必須要有
900 塊才能夠生產出一個單位,最有效率的是巴爾,600 塊就可以了
那如果今天市場的價格高於 900
塊的話,那麼 這丘吉爾、 納達爾、 艾涅爾跟巴爾,這
4個人呢當然就都 會願意把他們的商品拿到市場上來賣
所以整個市場上面的供給數量就會是 4 個
好我們這裏就假設就是說,每一個人只有一單位的商品可以拿到市場上來賣 那如果是
900 到 800呢,那因爲對丘吉爾來講 他的成本是
900,所以如果在 900 跟 800 之間呢,他就不會願意把他的產品
拿到市場來賣,所以整個市場就只剩下這個納達爾、 艾涅爾、
巴爾,這三個人願意 供給,所以市場的供給量在 900 到
800 的價格之間就會是 3 那麼同理在 800 到 700
的價格之間就會是只有兩個 那如果是 700 到 600 呢,那就只有巴爾願意生產了
可是如果低於 600 的話,就沒有人願意生產,所以供給量就是
0 所以我們就可以,從這個表格我們就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價格之下
這整個市場的四個生產者願意而且能夠生產的數量的變化
所以我們把它畫在圖形上面的話,那一樣是一個
鋸齒形的,然後是這個漸次向上的一個圖形 那
600 塊這裏就是巴爾的成本,700 塊就是艾涅爾的成本,900
塊這裏就是丘吉爾的成本 所以這一條線其實也就是所謂的供給線了
那其實跟消費者剩餘那邊的推論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就可以問,如果 今天市場的價格是
700 塊的話呢,既然只有巴爾 一個人生產,那市場的生產者剩餘當然就是巴爾
只能夠算進去巴爾的生產者剩餘嘛 那他的生產者剩餘是多少呢?當然就是他賣的 700
塊減掉他 600 塊就願意賣的 所以這一筆交易會讓他賺到
100 塊錢 那同樣的道理,當價格提高到 800
的時候呢 那麼生產者剩餘呢就會是巴爾跟艾涅爾的生產者剩餘的總和
那對巴爾來講,他的生產者剩餘是多少呢,就是 可以賣到 800
塊,可是他 600 塊就願意賣,所以差距兩百塊就是 巴爾的生產者剩餘。
那對艾涅爾來講,他的生產者剩餘是多少呢 就是 800
減他的最低的願賣價格 700 塊,所以就是 100
塊 所以加起來這兩個人的總生產者剩餘
也就是整個市場的生產者剩餘,因爲這個市場只有他們兩個人 拿產品出來賣,就是 200
加 100 等於 300 那同樣的道理,你也可以看這個價格提高到 900,或者價格提高到
1000 那我們現在可以來看就是說一個比較之前比較傳統的這一個
連續的供給曲線,好那我們一樣就畫出一條正斜率的供給曲線
那這個正斜率的供給曲線呢,隨着數量的增加呢
這一個它是正斜率的,所以它的這個願售價格其實是往上升的。
那這其實是代表邊際成本 的上升哪。
那如果我們先來看這個圖,如果今天你畫出一條正斜率的供給曲線 然後價格是這個
P1 的話,那麼請問 生產者剩餘是多少呢?那一樣從這個圖形我們就可以看到
第一單位的數量,它的願售價格,也就是它的成本其實是很低的
所以對賣出第一個單位的時候的生產者剩餘,就是 P1
減掉這一個 非常低的這一個生產成本,所以他會有一個很大的生產者剩餘
那麼接着下來,第二個單位呢就會是在 P1
減掉 這一個在第一個單位旁邊一點點的這一個願售價格
那所以他的這個生產者剩餘會稍微減少一點 那因爲價格等於 P1
的時候,最後的這個 產量呢,是生產在 Q1
這個地方 所以到最後整個生產者剩餘當然就是
P1 這條線跟供給曲線所圍起來的
這一個綠色的三角形的部分這樣,那這其實是跟前面我們講的 這個消費者剩餘概念上是一樣的
所以這裏,再看一次這個圖,如果是 價格是
P1 的話,那麼生產者剩餘就是 ABC
這個 三個點所表示的這個三角形
那一樣我們也可以問下一個問題是說,那如果價格從 P1
提高到 P2 的時候 會發生什麼事呢,那當然當價格從 P1 提高到
P2 的時候呢 生產者剩餘當然就會增加嘛,它就會從原來的
ABC 這個三角形 變成 ADF 這個大的三角形
那麼一樣也可以問,那這個所增加的這個部分呢 可以用哪兩個情況來代表呢
那當然跟消費者那個狀況是一樣的 這個所增加的生產者剩餘的部分呢,可以被拆解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 DBCE,這一個長方形
那這個 DBCE 的長方形呢,所代表的就是原來已經 在
P1 就已經生產的這一個產量裏面呢,它們
因爲本來就已經生產,可是原來只拿到 P1,現在拿到 P2 所以在
Q1 的這些數量裏面呢,每一個生產者所拿到的生產者剩餘
都增加了 P2 減 P1 這麼多 那總共是
Q1 個單位,那當然原來的生產者所增加的生產者的剩餘
就是 DBCE 這個長方形,也就是 P2 減 P1 乘以
Q1 那第二個部分當然就是因爲價格增加,所以我們又有一些新的廠商又進來生產了
那這些新的廠商進來生產之後,他們所得到的生產者剩餘是多少呢 那當然就是這個
EFC 這三個點所圍起來的小三角形
那其實都可以從上面去看到,每一個單位它所得到的生產者剩餘是多少 你只要去把這個
P2 跟供給線之間 的距離,把它標示出來,你都可以看到每一個單位的
產量,到底,如果交易了會得,在這個價格之下交易了 會得到多少的生產者剩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