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要進入本課程的另外一個領域,
就是生命的核心價值,
在世界如何實踐這個問題。
剛才我們講那個核心價值,在《道德經》 作者看來就是無為。
那麼他落實下來呢, 生命「自我」的安頓呢,他是提出
第一個原則,就是「守柔」, 不要強出頭。
「守柔」越強,真正「守柔」的人是最 剛強的人。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
」從上個世紀 下半葉,科學家所發明的水刀
那麼就是用水啊,把它高速擠壓噴出來的水刀可以切割
最剛硬的這個東西,包括鐵。
似乎印證了 那個《道德經》第四十三章所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守柔」的原則在《道德經》第七十六章,它指
出,你看這個世界呢,堅強著死之,越堅強的人死得越快,越柔弱的人呢 死得越慢。
所以呢,「以兵強則滅, 木強則折。
」你看那個木頭啊,長得太強了,一個颱風來一下就打斷了。
那麼一個國家 這個一天到晚到處這個
發動戰爭,那這個國家很容易被滅亡。
這個「守柔」的原則,我們知道《老子》這部經典啊,常常用水作為隱喻,
常常用水作為隱喻。
本來啊,水 只作為一個隱喻,作為一個metaphor,出現在 這個很多的經典著作裡面。
我們剛剛看,孔子 有「川上之歎」啊,「逝者如是乎不舍晝夜」啊。
我們這個在這個
莊子也有看到水的隱喻,孟子啊什麼都是。
那這一個甚至各種佛教經典啊,也都有講到以水
來比喻時間之 流速之無法遏止。
那麼 這個公園第十世紀,古印度
聖者阿底峽尊者,那麼 從印度北部進入西藏,
然後看到流水,說「水系溪流至於修行 最為方便。
」那古代希臘 的哲學家
也說這個
這個「濯足入水」,那麼把腳拿出來再放 下去啊,「以非前水」。
《道德經》啊,用水 來承載。
天下最
柔弱的是水,但是天下最強的攻堅的沒有一個東西能夠超出過水。
這一個含義。
守柔,所以它告訴我們 「弱者道之用」,我們生命自古的安頓,
第一個原則就是要「守柔」。
柔,以柔、 以弱作為安頓自我的原則,我看在好多的景點
正如我剛才所講,孔子、 老子,乃至宗喀巴大師,
這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哪,他就講啊這個
水啊,這個承載
比如說承載這個無常的意義等等。
那麼阿底峽在十一世紀 進入西藏的時候看到水也想到,所以這個
這一個無常這一點。
那道德經作者告訴我們啊, 自我與他者的互動,最終而言者,也就
是他啟示我們第二點哪,那就是不爭。
我之所以用自我 的安頓,自我與他者的互動,是為了相應於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一裡面講到孔子的
這一個生命智慧的那個自我的安頓,自我與他者的互動 等等的問題;二來也因為這個課程
的論述啊是一脈相承的。
那麼不爭,這是《道德經》所指出的第二個原則。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夫為不爭?因為水不跟人家爭,所以沒有人抱怨它。
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夠為百谷王,就是這個所有的水都,所有的這個
山谷啊的水都流下來,以其善下之。
這個江海啊,善於為人的 下面,故能為百谷王。
那麼他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在這裡提出的這一個生命智慧,
啟示我們自他互動之際啊,不爭是一個重要原則。
那麼,
他說啊,「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啊。
」他就接著講,不爭這個原則在 各種人之間怎麼樣落實。
他不爭的原則是來自於他對自然的觀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我們可以再問啊,為什麼道德經作者 啟示我們自他互動啊,最終的原則是不爭呢?因為呢
我們都還記得前面所講, 「反者道之動」。
因為你一旦 介入爭,你就很快地變成
那個這個你的對立物,因為「反者道之動」。
所以每一個人啊 道德經作者告訴我們應該依照萬事萬物運作原理,
而與萬事萬物相處,那這裡
我們現代人還可以把這個問題推得比較遠一點 來思考。
那這一個宇宙的這個原理啊,這個道
與我們每一個人的人心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是我們
人的心開始運作啦,起心動念呢, 我們才能掌握道的消息嗎?
還是說我們的心,不管你有沒有運作,他那個道就已經在那裡,
就好像宇宙的任何物理的原理一樣,1等於mc平方,難道是這樣嗎?
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說呢,可是萬物啊
我是循著南宋的儒學大師朱子學啊, 來進一步來提問。
可是萬物啊,它有「分殊之理」啊,也有「共同之理。
」 據說有特殊的理,也有普遍的理,而這兩者之間
的這個是有高低層次的差別。
因此,所謂
這一個道德經啟示我們所謂要依照萬事萬物運作的原理,
是指「分殊之理」還是指「共同之理」呢? 這也是我們可以再深入挖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