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要進入《道德經》的生命智慧
對於理想世界的建構這一個問題。
《道德經》的作者 想像中的一個理想世界是小國寡民。
《道德經》的第80章啊,說最好的
世界呢,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人啊,都不要這個這個 國際流動,雖然
有船啊、 有馬車啊,但是無所乘之。
雖然呢,有武器 啊、 有甲兵啊,但是呢,我們從來不用它。
使老百姓恢復結繩 而用之的那個舊時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啊。
這樣一個 小國寡民的理想,那麼可是這一個理想
國在公元前221年,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但秦帝國從中國歷史的地平線 冉冉上升了以後呢,老子的理想國乃成為
中國的知識人與一般的庶民 的永恆的鄉愁。
這樣的一個烏托邦的世界也是在亂世的時候,很多人的嚮往。
公元第四世紀下半葉到第五世紀上半葉的
陶淵明《桃花源記》這一篇這個
極為優美的文章也為我們揭示了一個 烏托邦的理想國的境界。
我們 可以說老子的政治思想
那種無為啊,那一種政治思想啊,其實是 只是針對戰國時代的政治所下的針砭。
那戰國時代是一個怎麼樣的時代呢?它是一個社會階層快速變動,
各國都推動
尚賢政治而寒素階級快速趯昇高位的時代。
這一個大的歷史潮流, 是由於以下的原因所造成的。
第一個 是政治結構快速改變,從封建氏族 變成了郡縣制度。
那麼經濟 快速轉型,從西周以來的莊園經濟
到了戰國時代工商勃興, 於是就造成了很多社會價值觀的改變。
有 認得就是有能力的人,能夠很快的在社會中
這個這個深層之間啊,這個冒出頭, 引領歷史的風騷。
第二個原因啊,是戰國時代戰爭 頻繁。
而且呢,性質、 規模 都不一樣的。
現在歷史也曾經去計算
說啊,春秋時代的戰爭如果以春秋的13個大國之間算
1.0,大國與小國以及小國與小國之間算0.5 的話,春秋時代的戰爭大約1211.5
次;而戰國時代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算1.0,
其餘的算0.5的話,戰國時代的戰爭是468.5次。
但是這個次數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整個戰國時代, 戰爭的性質跟規模改變了。
列國的 兼併非常地激烈,戰國的七雄的國君,
張應林先生 是抗戰晚期一個天才
型的歷史學家,可惜英年早逝。
他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 在當時的清華學報發表論文。
张應林先生說啊,戰國時代的國君 都是賭徒,而且是賭梭哈。
這跟春秋時代那種即讓而生,
兩軍對峙之際,還要引用《詩經》來進行外交對話
的時代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各國兼併劇烈,
鐵製的兵器加入了戰爭的行列,而且戰爭的方式也改變了。
就是說這個騎兵加入了戰場, 所以戰國時代的戰爭啊,更為慘烈。
那麼因為是這樣, 所以呢,這個有能力的將領啊,
躍登新時代的新權利的
分享者,例如孫臏等等啊。
這個這個《史記》裡面記載秦昭王
攻打趙國,破了長平啊,那麼一路挺進要進攻
這個邯鄲城啊,那麼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申春申君黃歇
聯合救趙,叫做圍魏救趙。
那麼這一段歷史啊,這個我們看到這個 這種有能力的武將很容易
成為新的階級,躍登歷史的舞臺。
戰國啊, 這是一個瘋狂宇宙歷史的扉頁
快速翻動的新時代。
那個時候的逰士階級, 像蘇秦、 張儀這種人。
蘇秦在這個 在落魄的時候,妻不下堂,嫂不為炊。
可是 當他配六國相印還鄉的時候,衣錦還鄉啊,
他家裡那一個村子的人啊,郊迎三十里。
然後,這個嫂嫂啊,就走在歡迎的人人群的 牽頭。
蘇秦坐在馬車上問他的大嫂,
嫂何前倨而后恭也?在我落魄的時候你對我這樣子,那麼現在你為什麼這麼謙卑?
那他的大嫂說啊,以季子啊,季子就是 就是小叔呐,以季子位尊而多金也。
我們看到了這一場對話所顯示的社會價值觀的改變。
這個這個為權力導向、 地位導向, 任俠的風氣形成。
那個時候有孟嘗君、 春申君、 平原君、 信陵君,
這個所謂戰國四公子。
那麼 技術的進步,戰爭規模的改變,性質的改變,
數目的頻繁,使封建邦國快速的邁向新的帝國體制。
我們可以說,戰國時代的人民 用從西周封建體制裡面解放出來的,
他們這裡面的精英
以他們新獲得的自由,然後這個來
這個這個引導歷史的這個動向。
而其結果 是以新獲得的自由來編織的秦漢帝國體制之下更大的不自由。
這裡我們也可以說,似乎黑格爾所講的
歷史中,理性的吊詭啊,得到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