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rovenance du cours d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國人文經典導讀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本課程對象為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同學。
課程目的為通過四個不同特色的主題,討論中國文化的四個主要面向。每個主題選取兩篇經典文本作為核心閱讀,並與延伸閱讀做互文探討,以新角度解讀經典文本的意義,展現中國文化的複雜性、多元性。文本難度與大學一年級國文程度相當。
À partir de la leçon
第一講「英雄本色」
Rencontrer les enseignants
Prof. Ou Fan Leo Lee 李歐梵
Sin Wai Kin Professor of Chinese Culture
Faculty of Arts
Prof. Wai Tsui 徐瑋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f. Lik Kwan Cheung 張歷君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所以從一個文筆的設計的要求來看,
至少太史公要面對三個挑戰。
第一個要求,或者第一個挑戰,
就是這麼多人物的人際關係的問題。
它既然是本紀,它要交代得很清楚,
誰是誰的父親,誰是誰的兒子,這些關係。
另外一個要求就是,
因為它講了很多謀略、很多戰爭、
很多諸侯霸主的問題,
它要講到這個橫向的關係,
國與國的關係、諸侯與諸侯的關係。
這個要交代的非常清楚。
這兩種要求已經使得這篇文章非常難寫了。
但是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戲劇性的要求。
它一定要使英雄怎麼樣變成悲劇。
它有幾場要寫得非常精彩,
就把它濃縮化,把它放在前台,
變成英雄和他的歷史所做的對抗。
所以我再三提到就是鴻門宴是一場,烏江自刎是一場。
這幾個要求到了最後,可以說體現的
都是所謂敘事學上所謂的高潮。
這是一般來寫傳記都會這麼寫: 他是哪裏人啊,多少歲啊,
身高八尺啊,這個力能扛鼎啊,等等等等。
然後,最後他慢慢慢慢鑽出來變成將軍。
最後是鉅鹿一戰成名,於是就是變成了霸主。
下面呢,又打了幾戰;
鴻門宴。
然後,後面就有一段就是分封,個人的。
中間鴻門宴之後,各種的權謀又出來了。
這個裏面可以看出來,項羽的這個勢力慢慢慢慢衰落,
可是中間每次跟劉邦打的時候項羽都贏。
一直到最後,項羽敗了,敗退了。
那麼中間是怎麼樣的敗退的?
很多學者用軍事史的辦法來描寫《項羽本紀》,
我覺得是把項羽的真正的英雄的意義把他去掉了。
這個故事不是講軍事戰爭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講一個英雄的成敗的問題,
把它放在一個歷史的環境裏面來仔細來寫的。
換言之,就是說在當時人大家都知道
項羽是失敗了,因為劉邦成功了,
漢朝人的祖先是劉邦對不對?
大家都知道劉邦成功了。所以司馬遷要把他寫出來
爲什麽這個英雄會失敗。
大家看這個太史公。
你如果看這個故事略略看的話,
最後那個“太史公曰”那一段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段我大概看了兩三遍,
不止兩三遍了,每一次看的結論都不一樣。
他說呢,他說這個項羽,這個雙瞳 – 他兩個眼珠 –
那麼舜當然是儒家的這個很重要的人物了。
那麼項羽應該是儒家,
應該是很好的人嘛,可是又不是。
於是,他就講了項羽三樣東西,他用了三個不同的字眼。
那麼這三個不同的字眼,你要仔細看的話,要大費斟酌。
項羽作為霸王發號施令,那種英雄氣派以前是沒有的。
然後,
下面就開始說了,最後他違背他的楚懷王,叛楚,
這個是不大對,這個好像說不過去。
然後,
這個就太過分了。
其實他是有一種一點一點的,前面說你還不錯,
後面就說,哎你這個說不過去吧,
最後說,哎呀你這個是不行的。
那麼這一段你可以看出來,至少他有三樣選擇。
所以到最後,他說
因為這個項羽講了幾次“天亡我”,大概至少兩三四次吧,
最後還說是要“天亡我” 。對不對?
那麼到底項羽講的有沒有道理呢?大家可以回去想一想。
表面上,司馬遷說你完全沒有道理,
你這個人根本是哪裏有資格說什麽。
可是,自古中西的英雄都是和天發生關繫的。
皇帝要有天命,就是要有上天要給他blessing,要保佑他,要祝福他。
只是項羽這個時候霸氣太足了,所以他自己覺得自己是完美的。
不是因為他這個武力不夠、打得不好,
而是天亡了他,他得不著天命;
因為這個劉邦有天保佑,所以才自己輸掉了。
這才是英雄氣概。
因為西方 – 不能說西方的 – 至少中國古時候的英雄,
他的傳統是武的傳統; 那麼儒家是文的傳統。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是群雄並據,百家爭鳴,文武都有。
所以很多遊俠、很多俠客都是武的傳統。
當時的貴族,大部份都是武人,像項羽是個典型的例子。
他是武將,他的地位 – 他的這個社會地位 – 要比劉邦為高。
可是後來,中國就變成了文人的傳統。
就漢朝以後,至少宋朝開始,文人的傳統。
所以這個武的傳統,慢慢慢慢失落了:
就是一種武的,這種體力的完美了,這個武功高了,
這個自己好像獨立天下,這種的氣派慢慢慢慢失掉了。
這個反省是什麽呢?就是要談到,
這個最後我們以這兩個重要的這一段來講,
就是到底司馬遷是在寫歷史,還是在寫小說?
到底是把個人的價值系統擺進去呢,還是要一種客觀的寫法?
那麼這裏面很明顯的就是,
自古以來,特別是民間吶,最喜歡的兩場戲就是“鴻門宴”
和這個“烏江自刎” ,特別是鴻門宴這一場。
那麼這一場,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
你可以發現它真的是代表了項羽的這種,個人的這種,
所謂道德的教條,道德的這種禮儀。
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
范增一直要讓他殺,他爲什麽不殺?
其實是他把這個劉邦放走了。
如果他要殺的話,根本不需要什麽舞劍吶,
什麽項莊舞劍吶,志在沛公啊。
他一劍就把這個劉邦殺掉了嘛對不對?
而且劉邦進去的時候根本沒有帶劍嘛。
那麼爲什麽他不殺呢?因為從這個座位裏面就看得很清楚了。
目前已經是大家都知道,因為余先生寫了一篇,余英時先生寫了一篇名文,
就是鴻門宴裏面的座位問題。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我們,當時他們怎麼坐呢?我跟各位畫一個圖。
基本上,我們現在座位的話,
你們可能知道哪個是主位,哪個是客位,哪一個是最重要的。
在漢初,秦漢之間,根據余先生的研究,
這個是最重要的,客人進來這是最主要的,
主人是陪他是在這裏,就是坐東面西,這是最主要的位置。
如果主子來見群臣的時候,是南北,
就是坐北朝南是主,臣是坐南朝北。
那麼大家看一看這次是項羽請客,劉邦帶了張良來。
誰坐最重要的位置?誰坐在這裏啊?
不是劉邦,是項羽自己,還有他的叔叔項伯。
然後,項羽的軍師坐在哪裏?第二個重要的位置。
第三個呢,才是劉邦。
張良是坐在這裏,張良是劉邦的侍從。
那麼這裏很明顯的就是,像下棋一樣的,
雙重將軍、雙重壓迫。
我是主的,你根本不行的; 然後我是主你是臣,跟著我。劉邦願意。
所以就項羽來講的話,這個已經定了;
你已經臣服我的話,我就定了。
就好像他很多時候,我把你這個大戰平了。
你敗了,我封你為王就好了,
你就乖乖地回去做你的王就算了,你尊我為霸主就行了。
這是他的一個code。
項羽不殺劉邦,我覺得
他作為一個英雄和武士,自有他的一種武士道。
當然這個名詞是一個日本的名詞,我把它借用過來。
就是英雄要有他一種禮節和他的一種道德觀。
他的道德觀,我可以說用一個字可以代表,
就是義,義氣的義。
後人就把英雄和義氣、江湖義氣聯繫在一起,
而中國古字這個義裏面,事實上是和武士戴的這個盔甲,
它的那種威儀是有關的,就是外在的表現
和內在的道德是聯在一起的,內在的操守就是這種義。
所以,既然劉邦在座位上稱臣,
於是就義的禮節,就不應該把他殺掉。
所以到了這裏的時候,我們可以說
項羽已經把他的個人道德觀表現出來了。
很多地方他不夠謀略,他不能夠交朋友,
他太過霸氣,太過驕傲,所以逐漸地局勢扭轉了。
最後他只有英雄末路,以自刎結束他的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