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一个星云怎么样变成一批恒星呢? 那么我们以类似于太阳这样的恒星作为例子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那我们在右边呢,有几张示意图,来描述了这个过程, 它发生的大体的步骤。
那最初是一个 分子云里面的云核发生坍缩。
那在坍缩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 云核所受到的总的引力
远远的超过它内部的气体的压力。
所以这个坍缩呢, 几乎是自由落体的,在进行的。
那伴随的云核的坍缩呢,是 它的分裂,它会分裂成更小的团块,
那所以跟我们通常想象的一个云核直接坍缩变成一颗恒星,这样的图像是不一样的。
这个云核一边在坍缩,一边在分裂成更小的团块。
那为什么会分裂呢?因为云核的密度
还非常的低,所以伴随着它的坍缩过程, 它的引力势能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几乎都逃逸走了。
也就是说,光子呢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就离开了。
于是我们把这个过程呢,称为叫做等温的坍缩。
如果是大家 回头看一下我们这个金斯质量的表达式你会看到,
在等温坍缩的条件下面,由于温度不变,但是密度呢,
随着塌缩在增加,所以这个时候金斯质量变得更小了。
那因此, 云核的坍缩呢,更容易发生分裂这样的现象了。
于是这样的过程会持续地进行下去,一边坍缩一边分裂, 变成越来越小的团块。
但是这个过程呢并不是无限制的, 它最终呢,会达到一个极限,
变成原恒星,就是这个分裂过程终于停止。
那什么时候停止呢? 当坍缩由等温坍缩变成了绝热的坍缩。
那所谓绝热的坍缩就是,这个时候这个云块,每一个小的云块, 它大体上来讲呢,是光学厚的了,
也就是密度已经相当的高了,使得光子呢, 不能够有效的逃逸了。
所以光子里面所携带的能量就用来加热 云块,使得它的温度升高了。
所以我们再回头看一下, 由于温度的升高,所以金斯质量呢,变大了。
云块呢,不容易满足大于金斯质量这样一个条件了,
于是这个时候坍缩呢, 就不再伴随着分裂了。
那么这个时候, 那个小的团块就独立的变成一颗
我们所谓的原恒星,也就是最初的这样的一个恒星,
但是它还远远没有达到核反应这样的地步。
所以接下来的是什么呢,是这个每一个小的团块,它
继续的收缩,注意这个时候不是坍缩了,它变成收缩了, 它是以热指标进行收缩。
它一边收缩呢,一边在 吸积周围的气体,它继续在生长。
那跟我们通常的想象不一样,比如说
一个太阳,这样的恒星,当它变成原恒星的时候,
它的质量可能只有我们今天的几分之一,
也就是说这个恒星它绝大部分的质量呢,是在后来
形成原恒星之后,通过吸积周围的气体来达到的。
那么由于它的吸积过程非常的快速, 再加上原恒星呢快速的转动,
这样会产生磁场,磁场和吸积过程结合起来呢,往往会
出现我们所谓的喷流这样的现象。
那么这个现象在 我们这个中子星和黑洞的吸积过程里面,也往往会出现。
而在超大质量黑洞的吸积过程里面, 也常见到。
喷流或者说 物质的抛射,它就驱散了周围的气体,
这样吸积的原料就慢慢地变少了, 所以中心的那个天体呢,就开始裸露出来了。
我们就有可能去观测到它所发出来的辐射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叫
主序前星,这是在主序前的那一刻的那个时候的恒星,它们吸积的
速率呢开始明显地减缓了,并且它所产生的辐射呢,
和吸积盘相比呢,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那所以在原恒星阶段,我们基本上看不到 中心的天体,我们看到的只是它包裹着的分子尘埃云,
被加热之后所产生的红外,或者说射电辐射,但是到了主序前星阶段呢,
我们已经可能去观测到这个天体本身的辐射了。
那当然随着吸积原料的耗尽,和这个主序前星自身的这个收缩,
最后呢它达到了零龄主序的阶段。
也就是它内部的氢的点火 终于达到了,这时它变成了零龄主序,所以接下来就是
主序星的演化了,那么我们在前面呢,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
那所以,类似于恒星的
在赫罗图上的演化,那么我们也可以看看,恒星在形成的时候在赫罗图上是
如何变化的呢?好,我们在
图上面标出了主序的位置,恒星最早的母体呢是
一个分子云,它又大又冷,光度非常的低,所以它在图的右边。
然后是分子云里面的云核的坍缩,伴随着坍缩过程呢,我们看到
它的温度在上升,光度也在上升,这是由于它的 能量主要是来自于引力势能的释放。
到了原恒星阶段,这个时候恒星开始
从上往下几乎是垂直的在变化,这条线呢我们称为叫做 林忠四郎线,这是由于原恒星呢处于
完全对流的状态,这是 由林忠四郎在研究完全对流星的时候发现,它们只能
允许在这个线的左边运动,不能够跨越到线的右边。
所以 原恒星呢,几乎沿着这条线在运动。
然后经过主序前星, 最终呢到达了主序上面, 成为了一颗零龄主序星。
这就是一个 类似于太阳的这样的恒星,它的演化 和形成的过程。
其他质量的恒星, 跟类太阳的恒星相比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有些演化得快一些,有些演化得慢一些,所以我们这里给出了一个
示意图,它标出了不同质量的,从0.1个太阳质量
一直到25倍的太阳质量,他们在赫罗图上的 形成的过程。
质量越高的,那么最终 到达的赫罗图上的位置就越高,它所花的时间就越短,
而质量越低的呢,花的时间就越长。
[演示PPT]
那么我们简单的看一看,刚才提到的恒星形成的它的一些观测上的证据。
那么我们提到了恒星形成,它产生于星系的
旋臂上面,并且在最致密的分子云的云核上面来发生的,所以我们
看一看,这是一个现象,是在如何进行的。
那么 我们以星系M81作为一个例子,
大家看到,M81的光学的照片, 是在右上方,这个小图上面所表现出来的,
那在光学上面,M81的辐射主要来自于个体的恒星的累积,
所以它主要的是 不同星族的恒星,它们共同的贡献的,
那其中非常明亮的核心,可以看到。
那在大图和下面的三张小图下面,是利用
叫Spitzer,红外的望远镜,那么观测的M81的图像。
那么在这个图像上面你可以看到明显的旋臂的结构, 从近红外的
到远红外的,都有类似的这样一个特征, 那这些个红外的辐射呢,主要就是来自于年轻的恒星周围的
分子云的,或者说分子尘埃云的 它的辐射。
它为什么会产生辐射呢?我们刚才讲了, 主要的原因之一呢,就是受到新生的恒星,
它的加热,所以, 它们自身产生的热辐射。
那从这个特点上,我们可以了解到,确实恒星的形成呢, 就是由这些红外辐射所表征的,它们是发生在,
旋臂呃,这样子大尺度的结构上面的。
那从个体上来讲,我们刚才谈到了。
原恒星在形成的时候,在它外面包裹着, 尘埃和气体,
那所以使得原恒星自身呢,没有办法被完整的被观测到,但是这个气体和尘埃呢,
可以通过红外辐射的特点,被我们观测到,
那这个现象我们在下面这张图上面可以看得特别的明显,这是一个, 叫L1014的,这样一个圆。
那这个圆在光学波段上面表现为一个暗黑色的这样一个区域, 这是一个暗星云,所处的区域。
如果说我们在红外波段上看的话, 你看到一个非常明亮的一个电源在那里,
这就是一个新生的恒星,当然还不是, 它恒星真实的大小,但是呢,是它周围的,
这个气体所产生的,那这个已经非常直接的来说明,在这里面,
一个新生的恒星已经形成了,好如果说我们要更细致的去看一看那么这个恒星,
它是怎么样通过吸积的方式,
来生长的话,那我们可以看另外的一些例子,比如说,
在RCW49 这样一个星云里面,
我们看到了大量的红色的, 发射星云所发出来的辐射,
另外一个特点是,你看到了在星云的中心的,
和附近有很多的空腔,
而在那个空腔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明亮的恒星在里面,
这就是已经裸露出来的,年轻的恒星, 它们通过自身的辐射,星峰,
把星云里面呢,掏出了这些个空腔,把气体呢,给吹散了。
而所以这也是一个,恒星和星云,
相互作用,或者说恒星在星云里面诞生的这样一个场景, [空白_录音]
但是更直接的例子是我们看主序前星,或者看原恒星本身
那我们这里给出的是一个,观测上的例子,L叫1157,
这样一个红外源经过放大以后的图片。
我们看到了这个红外源,它的这个喷流的结构,
以及,大家看到和喷流几乎相垂直的,
吸积盘,或者说尘埃盘,那个黑色的 区域,那么是尘埃盘的截面,由于尘埃盘光学厚,
所以,里面的辐射没有办法被我们观测到,所以呢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黑色的,这样一个
一个条状的这样的结构,那实际上是我们从侧面上看到的,
盘的这样一个镜像,所以它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来展示, 中心天体在吸积的过程里面伴随着,
物质抛射,这样的过程,它也是我们在, 原恒星这个阶段,那么理论上所预言的,
快速转动的原恒星,在吸积的同时, 造成了大量物质流失,这样一个现象。
好。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