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的美必然是傾國傾城的等級,否則也無法抓住唐玄宗這樣偉大帝王的眼光
至於美,固然存在著不同的類型,所謂的「環肥燕瘦」
也就說明了多元的道理,但是我們必須說:「環肥燕瘦」這個成語並不恰當 因為趙飛燕固然纖瘦,楊貴妃卻不肥胖。
我們以為唐朝人對於女性的審美觀是肥胖多肉,這實在是長期以來的一個錯誤的成見
事實上,仔細地思考、仔細地考察,從古代一路下來,傳統所欣賞的
大都是纖細,甚至不免瘦弱的病態美。連男性的審美觀,也常常是屬於這一種
至於唐代的美女所呈現出來的女性審美觀,只不過是
恢復正常的、健康的那一種人體的美,卻並不能說是肥胖。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提醒大家
在反映了廣泛的社會背景的五萬多首唐詩裡,其中所描寫的美人
全部都是趙飛燕型的,以致詩歌裡面,凡是只要講到美女,一定都是說「腰很細」
例如說楊炎說:「玉山翹翠步無塵,楚腰如柳不勝春。」
再看李賀著名的〈將進酒〉,他說:「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然後還有白居易的詩說:「鞦韆細腰女,搖曳逐風斜。」
然後還有晚唐方干所說:「剝蔥十指轉籌疾,舞柳細腰隨拍輕。」
這類的詩歌很多啊,大家很熟悉的,那就是杜牧所寫的那個讓他流連忘返的
「十年一絕揚州夢」,其中的美人更是「楚腰纖細掌中輕」,這是最知名的一個例子
那當然最有趣的是,連杜甫都是這樣寫的,所謂的
「戶外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他說啊,那春天的時候剛剛萌生的楊柳條非常柔細
好比十五歲的少女無比纖細柔軟的腰肢。所以各位可以看到,細腰、
楚腰,就是這一類體態的代稱。細腰、楚腰也就成為文學表達上慣用的身體常用句
這意思是說,美人都是纖細裊娜的,而這也才反映
了唐朝主流的審美觀,這和一般所以為的肥胖仕女並不相同
畢竟,各位可以在腦海裡面試著勾勒,細腰配上胖大的身軀,這恐怕是很突兀怪異的
而其實,地下考古的出土文物中,固然廣泛流傳的仕女圖,或者是仕女像
真的是有雙下巴的,比較肥胖的女性。但是請注意,那些並不是唯一的證據,那些反映的
也是比較是宮廷中特定階層的少數範本,也不見得就是那些女性們的真實樣貌
之前,中國大陸地區又出土了唐代的絹畫,上面所畫的仕女也有纖細輕盈的,跟唐詩中所描寫的
是一致的,這其實才是唐朝人普遍喜愛的一種體態,是唐朝社會上女性美的主流
再說,一般常見的肥胖仕女圖像,它真的只不過是比較侷限於宮廷
上層階級的審美觀,並不能代表整個唐代的女性審美的代表,而且經過研究
我們要進一步指出,就如同傅樂成先生所指出的:唐代這一類的女性美,只能說是豐潤的健康美
不是纖弱的瘦弱的病態美,卻絕不能說是肥胖多肉。這是我們一定要藉這個機會來澄清的
至於貴妃有多美呢?在沒有照片留下來佐證的情況之下,文字的
抽象形容,其實是很難讓人真切體會的,最多只能像是白居易〈長恨歌〉所說的: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而白居易的好朋友陳鴻在他所寫的〈長恨歌傳〉裡面也說:「楊氏光彩煥發,轉動照人,上甚悅。
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導之。」
從這兩段描述就可以說,貴妃的美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最有趣的是杜甫,這位人們以為全心全意憂國憂民的詩聖,他卻以濃豔的
筆調,展現出貴妃姐妹的絕色,而遠遠超過其他詩人。
就在天寶時期,杜甫正在長安
也遇到了唐代盛大的節日之一,那就是農曆三月三日的上巳節
這個節日從上古以來,就是一個帶有宗教性的祈福禳災的節日
本來是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人們要到溪流邊 藉由水的淨化作用祓除不祥,這又叫做「修禊」的儀式
王羲之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底下寫成的。
到了唐代以後,長安城的人們在這個節日, 就會就近到東南的風景名勝地區,就是曲江,來行遊取樂
那身在長安的杜甫,就有機會目睹帝王貴妃的儀仗隊伍,於是就寫了〈麗人行〉這首詩
詩中對於貴妃姐妹的美就有了以下的絕美的形容:「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後來,慢慢就固定在三月的三日,所以杜甫這裡說三月三日
可是請看,所謂的「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他真把美人勻稱優雅的體態,表達得入木三分,淪肌透髓
完全不像一般詩人是刻畫眉目面孔而流於皮相,也因此達到了「美人在骨不在皮」的境界
由此也可見,杜甫的筆端真的是深入到每一個領域,閃爍著多樣的姿彩
他很真誠地實踐了他所主張的「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
也難怪他會對一味地復古,偏執地否定六朝詩歌感到不以為然,這就是我們上次所說的。這樣一位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絕色佳人,自然是令人
萬分驚豔,楊玉環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絕色美人,實際上可謂實至名歸呀
但是,但是,要抓住唐玄宗這樣偉大帝王的心
單單靠美麗是不夠的。何況,若是單靠美麗而得寵,也很容易會落入到漢武帝寵妃李夫人所說的:
「女子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愛弛則恩絕。」請看《漢書
‧外戚傳》裡面記載:李夫人病危的時候,堅拒漢武帝的探視,即使漢武帝動怒了,也都不肯動搖
然後她深刻地指出,這個看似不智的舉動,其實是大智慧
的表現。她說:「我以容貌之好,得從微賤愛幸於上。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愛弛則恩絕。上所以攣攣眷顧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
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錄其兄弟哉!」
這意思是說,漢武帝對她的眷念與情分,完全是建立在容貌上
而病容憔悴,必然會摧毀這份情誼,於是她才冒著觸怒皇帝的危險
就是不讓皇帝看到她毀壞的容貌,而在心中永遠保留完美的形象,讓皇帝
念念不忘。這麼一來,才能在她死後愛屋及烏,將這份眷戀不捨的影像,轉移給
李夫人的其他兄弟,而這才是真正可以繼續造福家人的最佳做法
後來,也果然印證了這個真知灼見。
李夫人死後,漢武帝懷念不已,渴望再見她一面。於是呢,請了方士,召來她的魂魄
也因此留下了一句「姍姍來遲」的成語
請看:李夫人並沒有因為受寵而得意忘形,也沒有因為出身卑微而缺乏見識,反倒能夠從
本質上洞察到女性靠著容貌獲寵的悲哀,並且掌握到藉這個容貌來遺愛親人的方式
她真的是一位美貌與智慧兼具的了不起的女性。 可是,和李夫人不同的是,楊貴妃
對唐玄宗而言,卻完全不是建立在「以色事人」之上
因此雙方之間呈現出十多年忠貞專一的關係,也不存在「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的情形
關於玄宗與貴妃的相處,首先可以注意的是,文獻中有許多情深意切的描述
例如,著名的白居易〈長恨歌〉就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而其中的細節,則是透過陳鴻的〈長恨歌傳〉可以看得很清楚
他說:「昔天寶十載,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
秦人風俗,是夜張錦繡,陳飲食,樹瓜果。焚香於庭,號為『乞巧』,宮掖間尤尚之。
夜殆半,休侍衛於東西廂,貴妃獨侍上。
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
你看,七夕的浪漫夜晚,兩人淚影雙雙
並肩談心,豈非正是熱戀中的愛侶呢?他們慶幸自己比天上的神仙更幸運
牛郎織女只能一年一會,自己卻能夠朝朝暮暮
這不是更加幸運嗎?而情到深處,戀侶們又總是渴望這樣的朝朝暮暮可以天長地久
例如說漢樂府〈上邪〉詩就說了:「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
而五代詞家馮延巳在〈長命女〉這一闋詞中也說了:
「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
二願妾身長健,三願如同樑上燕,歲歲長相見。」
由此可見,強烈的愛情總是讓人貪心,愛一輩子還不夠,還要愛到天長地久,愛到世界末日
以至於玄宗貴妃兩個人由衷發誓,願世世為夫婦,講到動容之處,竟相對嗚咽起來
當然,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在這樣甜蜜的時刻竟然會嗚咽哭泣呢?請想想
這看似反常的反應其實意味深長。
一種可能,是因為兩人浸潤在彼此的深情中,幸福洋溢而感動得哭了
也或許是深知這樣一個生生世世為夫婦的願望,根本不可能實現,而遺憾地哭了。
無論哪一種,在這都呈現出無比的情深義重。
也由此可見,玄宗貴妃之間的真情,何嘗亞於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愛情典範呢?
然而,這豈不正是一種奇蹟嗎?不是有人說:「好色是男人的本性」
還用這樣子的一種說法來合理化自己的骯髒。
可是老實說,一般男人跟皇帝怎麼比呢? 他們只不過是有了一點金錢名聲,一些地位權力,就不甘寂寞地到處獵豔
可見人性真的是非常脆弱,經不起考驗的。 可是相對之下,皇帝是《詩經》所說的:「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集天下之大權於一身 因此,他也合法地擁有後宮佳麗三千人。
比起一般男人來,本質上是更容易放縱於漁色,也因此,一旦墮落起來,他的嚴重程度也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隋煬帝的「迷樓」就是一個荒淫至極的代表
然而,也正是這個皇帝的極權,才更突顯出玄宗
真的是非常非常地難能可貴,這絕對不是一般的難能可貴而已 他事實上已經足以成為一則偉大的愛情傳奇
必須說,李、楊的這一則愛情傳奇,是當事人的性格特質所創造出來的
一方面,玄宗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專情的男人。在楊玉環入宮之前,玄宗寵愛的是武惠妃
《舊唐書‧后妃傳》裡就記載:「開元初,武惠妃特承寵遇,故王皇后廢黜
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後庭數千,無可意者。」
而宋代樂史的《楊太真外傳》卷上也記述說:「先是開元初
玄宗有武惠妃、王皇后,后無子,妃生子,又美麗,寵傾後宮
至十三年,皇后廢,妃嬪無得與惠妃比 二十一年十一月,惠妃即世。」
即世就是逝世。「後庭雖有良家子,無悅上目者,上心淒然。
至是得貴妃,又寵甚於惠妃。」
從武惠妃的例子已經可以看出,玄宗的性格是用情很深的
會為了武惠妃的死而感傷悲痛,甚至到了無法上朝理政的地步。
並且 後庭數千,無可意者。
沒有其他妃嬪能夠替補武惠妃的位置
就是這份沉浸在悼念中的心靈,那巨大的空缺,因為有了楊貴妃而獲得填補
甚至更進一步,貴妃填滿了這個帝王的整個心靈。
兩人之間,從此就以恩愛情深的戀侶形象,成為文人筆下津津樂道的天寶傳奇
無論對這兩個人的歷史功過評論如何,其實都一致公認,雙方的愛深情濃的
我們先看宋代樂史《楊太真外傳》
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寫:「定情是夕,授金釵鈿合,上又自執
麗水鎮紫庫磨金琢成步搖,至妝閣親與插鬢。
上喜甚,謂後宮人曰:『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
就在他們定情的晚上,玄宗送給貴妃金釵鈿合,這個金釵鈿合就是
兩人之間的定情物,後來在〈長恨歌〉裡出現過。
白居易說「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同樣都用了釵跟鈿的這個物件意象,可見這是兩人愛情發展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證物。
而除了用這個這個定情物之外,皇上啊又自執「麗水鎮紫庫磨金」所琢成的步搖
這個是非常珍貴的材質,琢成的步搖。 步搖,就是女子髮髻上面,所佩戴的一種首飾
在髮釵下面垂墜著,隨著走路的步伐就會搖搖擺擺,就更有一種搖曳生姿的嬌媚姿態。
而玄宗親自拿著這樣的一個首飾到了妝閣,也就是楊貴妃自己專屬的一座化妝閣。
他親自為貴妃插上鬢髮,然後看了看貴妃的美,龍心大悅
高興地對後宮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
而這段描述中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段「至妝閣親與插鬢」的作為,讓人聯想到
漢代「張敞畫眉」的故事。
張敞是長安的京兆尹,也就是首都市長,政績卓著 但是他流傳千古的事蹟,卻是為妻子畫眉的閨房之樂
《漢書》的〈張敞傳〉就記載:張敞「無威儀」,有很多類似的
行為,其中就包含,皇帝曾經問他,他對皇上回答說:
「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那「上愛其能,弗備責也」。
意思是說,上因為很欣賞他的才能,所以也沒有特別責備他
從這個說法可見:「為妻子畫眉」是有損男子氣概的行為
而果然,張敞他是在宦途上受到了很多的阻礙的,並沒有很大的發揮。
就此而言呢,我們就可以看出,難得的是玄宗以一國之君,還不只是一個市長的身份。
他英明偉大,具有傲視古今的雄才大略,開創了歷史罕見的開元天寶盛世。
但另一方面,他卻又有著這般溫柔的兒女情長。所以說他是一個最浪漫的情人,難怪讓人心折
但是我們要注意,剛剛的這段描述只是提到他們兩人定情的那一天。
從此以後,他們還有十多年的歲月,一直都是保持著這樣純度、深度的愛。
而這真是人間難得一見的,連一般會遇到七年之癢的平常夫妻都望塵莫及。 上面這一段是宋代人的記錄。
我們再回來看看唐代詩人怎麼樣表述帝妃之間的
愛情,並且我們也終於就可以明白,為什麼〈長恨歌〉裡面會說:「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我們很容易會以為,這兩句只是在說,玄宗對於貴妃的愛
非常濃烈,濃烈到三千人的愛都集中到貴妃身上,所以楊貴妃的寵愛要用三千倍來計算。
但是,當我們對於李楊愛情的這個課題做了一些考察以後,就可以發現這樣的理解其實不夠精確。
真正精確的說法是:不但玄宗對貴妃的愛是三千倍的濃度、
強度;更重要、也更關鍵的條件,事實上是,貴妃
受到玄宗的愛是一種高度的排他性的情有獨鐘,以至於後宮
佳麗三千完全排除在流連忘返的行列之外的。
那三千人等於 就是從此被打入冷宮。
這就是所謂排他性的愛。
也因為排他性,所以專情的男子不可能再去接觸任何別的女性
也因此,玄宗的愛不但切合真正的愛情,也符合其他唐代人的說明。
請看: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的這首詩裡面,也有一樣的說法。
上陽是皇宮的名字。到了白居易的中唐時期,白居易偶然還會遇到存活到中唐的
白頭宮女,而這個白髮人就是指開元天寶時的宮女,隨著歲月的流逝都已經是一個老嫗了
而遇到這一類的人,談到過去的天寶盛世,當然就有無限的感慨
就此來說,大家應該會想到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所寫的「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吧
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也是類似的情況。
那麼就在這首詩裡面有一句,白居易特別加了一個注
這個注說:「天寶五載以後,楊貴姐專寵,後宮人無復進幸矣。」你看,這段話大有深意。
原來一開始玄宗就已經很愛貴妃了,只不過跟眼前的武貴妃的情況一樣,他對你有七八成的愛
可是他作為一個帝王,當時還在多少一個有所沾染的情況
只不過隨著歲月加深了感情,到了天寶五年,真正的愛
一旦確立,楊貴妃專寵,後宮就再也沒有人能夠走近帝王身邊一步了
為什麼呢?因為情有獨鐘,只要是真正的愛情就一定是排他性的,去除
了任何其他的可能,不可能三心兩意。
而不知白居易是這麼說的,陳鴻的〈長恨歌傳〉這一篇文章 它是跟白居易的〈長恨歌〉同時並作的
而用散文的書寫來補充、或者是映襯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中所說得就更詳細了
他說:「玄宗雖有三夫人、九嬪、二十六世婦、
八十一御妻,暨後宮才人、樂府妓女,使天子無顧眄意。自是六宮無復進幸者。
非徒殊豔尤態致是,蓋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
請看這段話說,當時玄宗的後宮有各種等級的女性一百
多人,再加上後宮才人、樂府妓女,誇張一點來說就是後宮佳麗三千人
當然在還不算多的,在六朝時期最多的記錄,是達到一萬多人。
無論如何,這些成千上萬所有的後宮女性,都無法吸引皇帝的目光,所謂「使天子無顧眄意」
也就是說他完全不流連花叢,沒有一朵花可以讓他駐足停下腳步, 因為他的眼睛里只能看到最心愛的一個
就像《小王子》這部成人童話中所說的:「真愛 會使一個人只選擇五千朵玫瑰花中,唯一的那一朵」
又好比《紅樓夢》續書裡,賈寶玉所說的:「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於是從此以後,玄宗的六宮就無復進幸著
這就不就跟〈上陽白髮人〉所說的「後宮人無復進幸矣」完全一樣嗎?
必須說,真正的愛情必然如此。可是除了玄宗本身的性格之外,為什麼
這個女子,也就是貴妃,可以脫穎而出,贏得這個歷史上最偉大的男性之一的愛呢?
陳鴻有一個說明,他說:「非徒殊艷尤態」。意思是說,她不只是殊艷尤態而已。
殊艷尤態,指的就是絕色的容顏跟魅人的體態。
不是因為這樣才導致這樣的結果,而是必須要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因為要抓住英雄的心,絕對不能只靠皮相
也要有高度的靈魂,能夠更他平起平坐,能夠以平等的姿態作為他的靈魂知己,這才能夠真正抓到他的心。
所以陳鴻說:「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
有不可形容者焉。」意思是說,貴妃比玄宗更了解他自己
因此在玄宗有一些想法還未必這麼清楚成型的時候,貴妃已經先掌握到
他的意念心智,然後提供一個最切合的建議,或者給他所需要的一切情感安慰。而且還不止如此,《舊唐書
‧后妃傳》也記載:「太真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
可見這已經是完完全全不是一般的 男女關係,甚至更超越一般的知己程度
像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里就有一段提到:「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葉
白蓮數枝盛開,帝與貴戚宴賞焉,左右皆嘆羨,久之。
帝指貴妃示於左右曰:『爭如我解語花!』」請看這幾朵太液池中千葉
白蓮當然是非凡的品種,才會被收集到這個京城的宮苑裡面來
秋天盛開的時候,皇帝跟貴戚們就在旁邊設宴,欣賞眼前難得一見的絕美風光。
而左右的貴族皇族們,對這樣子的千葉白蓮簡直是大開眼界
認為只有在神話國度裡才能目睹,可是如今就活生生在眼前,當然久久讚歎不已。
可是這時候玄宗在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舉止,他竟然指著貴妃對他們說:請你們來看看我身邊的這位
絕色美人。那神話中才有的非凡白蓮花,怎麼比得上我的解語花?
這個「爭」字是唐代常用的一個慣用詞,作為否定意義的疑問詞,它是「豈、哪裡、難道」的意思。
而《紅樓夢》也故意用這個「爭」字來代替「豈」字,也更有一種渾厚典雅的語感。
回到這段話,玄宗的意思就是說:即使是令人讚歎至此的千葉白蓮都還比不上我的這一朵解語花
解語花就是楊貴妃。她不但人比花嬌,並且在人比花嬌之外,人哪
更加靈動可愛,因為她有靈魂,而這個靈魂跟玄宗又是如此之呼吸相關、彼此共鳴
所以才叫做解語花。很顯然貴妃不只是一般溫柔善體人意的女子。對玄宗這樣一個明斷、
睿智、有魄力、有謀略、英武的英雄人物而已,她又是一個體貼入微的靈魂知己。
如果沒有和玄宗一樣的心智能力和靈魂高度,又哪裡能夠碰觸到玄宗那顆深不可測的心?
我們再看第二個故事,同樣是在《開元天寶遺事》所記載的。
剛剛那一則是秋天的故事,現在到了冬天,故事說:
「冬至日大雪,至午雪霽,有晴色,因寒,所結簷溜,皆為冰條。
妃子使侍兒敲下二條看玩。帝自晚朝視政迴,問妃子曰:『所玩何物耶?』
妃子笑而笑曰:『妾所玩者,冰筯也。』於是帝謂左右曰:『妃子聰慧,此象可愛也。』」
冬至那一天大雪,到了中午的時候雪就停了,天空放晴。
然而因為氣候還是很嚴寒,所結的簷溜,也就是從屋簷上滴下來的雪水,都已經結成冰
稱為冰條,這就是一片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
而貴妃就命侍兒敲下兩條冰柱來看玩,就是呢,拿在手中欣賞,把玩冰柱的晶瑩剔透。
這時候,皇帝剛好從晚朝視政回來。你看,皇帝真的好辛苦,不但有早朝還有晚朝,累得要死回來以後
看到心愛的人這麼地可愛,這麼地美好,他心裡就有種穩定感,這就是家的感覺。
於是啊,在心愛的人旁邊心情輕鬆,覺得一切的煩悶疲憊都拋諸腦後
你要知道真正的愛就這樣,你看到她就覺得人生是這樣的
平安祥和,只要看到她就覺得回到一個最寧靜的靈魂的歸宿。而玄宗這裡就寫出類似的意涵。
所以皇帝從晚朝上回來,就問妃子說:「你玩何物也?」
把玩的是什麼東西呢?貴妃笑著回答說:「妾所玩者冰箸也。」
那是冰做的筷子。這當然是個比喻,我們今天覺得這個比喻沒有什麼特別,一個很常見的,也不出奇的類比
可是在當時這樣的一個比喻呢,是非常有創造性的想象,讓人覺得耳目一新 有一點點鐵成金,化腐朽為傳奇的意味
並且也請大家注意,貴妃可以欣賞冰條這樣一種北方平常的景物,給予新鮮的關照
可見她也具有一種脫俗的審美眼光,她不只是一般只懂得珠光寶氣的庸俗
之輩,所以甚至可以說:她幾乎已經到了一個詩人的境界,能夠化腐朽為神奇
所以玄宗就非常地高興,對左右們說:「妃子聰慧,此象可愛也。」
你看他說貴妃非常聰明,這個「慧」字當然是指非常地靈巧聰慧
所以才會這麼可愛。總而言之啊,這段的記載意思就是說,玄宗眼前所看到的
真的是人世間最圓滿的一幅圖像,因此才會足以
「解釋春風無限恨」,一見忘憂,人生夫復何求
從這兩段記錄已經可以感受到玄宗跟貴妃之間,貴妃所提供的
絕對不只是美色而已,她是以非常聰慧的心智,再加上體貼入微的愛
因此才能夠跟玄宗互相交流,稱為玄宗的靈魂知己,也達到了夫唱婦隨的境界。
連杜甫都說:「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而白居易 也這麼說:「由來能事各有主,楊氏創聲君造譜。」
這就是刻畫了帝妃之間琴瑟和鳴的情態
難怪從天寶五年以後,貴妃能夠完完全全贏得玄宗專注的、 唯一的愛。
這一點絕對是有賴於貴妃本身非常獨特的各種內外條件。
所以說「英雄美人」這個詞彙對玄宗貴妃而言,事實上是不精確的
真的要非常聰明有智慧的美人才能夠匹配英雄,如果單單只是美人的話,很快 就會被別人所替代。
因為美人到處都是,雖然在人口數量上比例也很低,但是要找到一些還不難
後宮裡不是有佳麗三千人嗎?但是心智上的聰慧與靈巧,以及視野的高度,見識的
廣度,這份心靈能夠讓英雄感覺到有這麼一個人時時刻刻在身邊
是人生的莫大福分,她可以跟我同甘共苦,可以跟我一起面對這廣大的世界
這才是最難得的,更何況唐玄宗並不只是英雄,他兼具了詩人、
書法家、音樂家,是一位藝術全才。他的心智,比英雄更坐高一層。
由此來說,正如修伯里在《風沙星辰》這本書中所說的:
「愛並非存在於相互的凝視,而是兩個人一起望向外在的同一方向。」
據此可以說玄宗與貴妃不僅互相凝視,他們也一起望向外在的同一個
方向,因此結為靈魂知己、藝術伴侶,徜徉在美的世界裡,也難怪玄宗會始終不渝
最感人的是,這種專一的愛足以超越權利的腐蝕
超越食色性也的人性腐敗,以致能夠長達十幾年始終如一
根據歷史學家詳細而精密的考證,李楊這場曠世戀情的來龍去脈
是「以開元二十八年(公元七四零)的十月溫泉宮相會為標誌
從此揭開了李楊情愛史的序幕」。此後一直到天寶十五年,公元七五六年六月馬嵬坡事變
貴妃枉死為止,整個期間大約是十六年。
而驚人的是,在這段期間中,玄宗幾乎完全沒有出軌。
這個請看許道勛、趙克堯合著的《唐玄宗傳》的詳細考證
而就這點來講,對一般人也許還不算罕見,但是對帝王而言,卻可以說絕無僅有了
而必須說結為精神共感、靈犀相通的生命伴侶
才是這兩人情感維繫長達十六年,並至死不變的首要原因
以至於白居易《長恨歌》中所說的:「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並不是文人寫作時浪漫化的誇大之詞,而是很中肯地傳達出大家對於帝妃之愛的共識
總而言之,唐朝當時以及距離唐朝時期還很近的五代十代,我們看到許多的
文獻傳說都一致公認李楊的真摯愛情,而這些 傳說流傳於唐代各個階層,膾炙人口,也反映了一般共識
有的有根據,有的多少經過添油加醋。
可是無論如何,在這些各式各樣的傳說裡,都非常一致說明玄宗與貴妃之間是真正絕無僅有,而且純粹沒有雜質的愛情
而李白的〈清平調詞〉這組詩也就
成為唐代詩歌史上最早歌詠李、楊愛情的第一部作品,也是詩歌藝術上的一大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