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接着前面的内容继续讨论社会现象的特征。
五段视频看完了,我们的讨论题呢也接着出现了。
我们的讨论题,春节回家,一个在中国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也就是这个回家,每年差不多让一半左右的中国人在流动。
通过铁路和民航的大约有九千多万将近一个亿。
差不多还有五到六亿呢是通过其他的途径在长途跨地区的旅行。
我们从中能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有哪些特征呢? 很显然,现在让大家回答这个问题,有些为时过早。
至少我可以提示大家我们可以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来开始提炼议题。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
这就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中不管是同还是异 都有的两个相同的属性类别,都有自然属性
都有建构属性,当考察自然现象的特征与社会现象的特征时, 现象的同或异也许并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由现象所携带的信息类型有怎样的差异。
我们知道自然现象携带着现象的自然属性的信息。
这些信息在某些状况下能够被发现, 能够被测量,因而也能够被用作研究的要素。
在社会现象中,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现象的自然属性。
通常我们能够看到的都是建构属性。
建构属性最大的一个特征就在于所谓的共识性。
在建构共识上,针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人们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差异非常大。
由于自然现象的可重复性特征达成共识相对容易。
而社会现象其可重复性极差,达成共识就很困难。
你要让所有的人都有共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还举温度为例,现在可用的三种温度的测量方法,是针对自然现象形成共识的例子。
对社会现象而言,我们很难观察到像温度这样的具有高度可重复性的现象。
这是因为社会现象都与人类社会有关与人的行为有关。
人作为社会现象的要素,它不同于自然现象的地方就在于其能动性。
这是社会学家提到说的一个概念,就是说人具有针对现象进行主动调节的能力与行动性。
因此,社会现象就很难像自然现象那样针对其建构属性产生广泛的共识。
尽管如此,社会现象也有可测量的属性。
按照社会科学界流行的一个说法,凡是观察到的就应该是可测量的。
现在没有测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简洁的测量工具而已。
我们知道社会现象的自然属性比较容易测量, 不过也并不那么容易。
在很多情形下,会面临困难,比如我们刚刚举的年龄。
大家想一想,年龄可以怎样测量,用出生年月。
我们通常以年作为计量单位,很少以月份作为计量单位的,
更少以天作为计量单位,也有,不是没有,比如说北京大学的退休 就是以年月日最后到日作为计量单位的。
到了你生日的那一天你的身份自然就变成了退休人。
很多机会都是如此,在一般条件下, 我们只会以年作为计量单位。问题是年
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形下都会用到的一个属性呢?不是 我们知道在很多情形下不是,比如说青年、中年、老年
就不是以年作为计量单位的而是以年龄组作为计量单位的。
如果我的记忆不错,联合国对中年的界定上限已经到了60岁。
你们可以查一下 UNDP 的界定,
由此可以看到,即使是对社会现象自然属性 的测量也不那么容易对建构属性就更不那么容易了。
比如说情感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一个现象,每个人只要是正常的人都有情感。
可是如何测量情感到今天为止我们也没有找到像测量温度那样的方法。
有测量情感的方法,不过呢,不是那么有共识。
在社会现象中,也有一些至少在今天是不那么可测量的现象。
所谓的不可测量,是现在的测量工具对社会现象而言稳定性太差,有效性太差。
其实不是工具的稳定性太差,也可以说是社会现象本身的稳定性太差。
由于稳定性差也造成了有效性差。还是以情感为例,
人类的情感状态实在是太复杂了,而且呢稳定性极差。
针对一个人我们测量起来可能比较容易,社会现象是群体的现象。
因此作为社会现象的情感是一个群体的情感。
大家还记得我们的第一个视频,你们看到,着急回家的人群的情感。
要测量就非常的困难,困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群中每个人的情感
不仅是容易变化的而且变化的速度非常快。
容易变化和快速变化使得测量变得困难重重。
下面我们对这一节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知道,社会现象也是可感知可体验的, 即使是难以测量的情感也是可感知的可体验的。
只要是可感知可体验的在理论上就应该可以测量,
这与自然现象一样,尽管在一切情景下很难测量,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测量
是说对这一些社会现象的测量我们要费很多的心思。
费很多的精力来应对某些社会现象的 易变性和变化的快速性。
与自然现象的测量要给定条件一样 社会现象也是情景化下的现象。
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测量不仅要看到社会现象,还要看到它的情景与背景。
正是这个情景性,使得社会现象更多的需要采用假设检验的方式。
而不是向自然现象那样可以采用重复检验的方式。
这是因为由于人的易变性和变化的快速性 使得社会中要找到一个现象的完全重复
几乎不可能,这就是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在研究的意义上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