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首先我們從第一個問題開始 我們在進入宋代知識分子對孟子學
的解釋之前,我們要首先來了解一下
我們知道《孟子》這一部經典在漢唐時代
基本上只是諸子之一
它還沒有上升到類似 經部的典籍那樣的地位。
我們知道漢唐時代的人
習慣於講「周孔」作為一個名詞,那就是指周公
和孔子,那麼到了北宋以後
「孔孟」這個名詞才取代了「周孔」而成為知識分子
常常講的名詞,那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公元第十世紀以後孟子
學的地位上升了,那這是有 它的這個廣袤的歷史
的背景作為依託的 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歷史背景
要講宋代孟子學的興起 我們就要從中國歷史重心的南移
與南方中國的奮起開始。
我們知道在遠古時代 固然所謂中國
文化的起源有各種講法
那麼有起源於這個北方,有起源於南方
的各種不同的講法,但是中國歷史重心從遠古以來基本上是在
北方,然後呢逐漸往南移動 這個往南移動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從上古到西晉時代,而以 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 的永嘉之亂作為一個分水嶺
第二個階段則是 這個從西晉到中唐時代,而以
天寶十四年,公元 755 年,安史之亂 作為它的這個分水嶺
第三個階段則是從中唐到北宋末年
這是中國歷史這個重心往南移動,南方奮起
的一個時代,那它的轉捩點是出現在 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所發生的 靖康之難,金人入侵,南宋政權南渡,這個
第三個階段是南方中國全盛的時代,那麼表現在
南方農業技術的進步與生產量的提升,也表現在
南方人口的增加與都市的興起,更表現在
南方中國知識的普及以及人才的興盛
那南方對北方中國產生了
無窮的魅力,我們知道金主完顏亮那麼
這個非常嚮往南方中國的美景 西湖,他曾經派一個畫工
化裝成這個自由行的旅客,潛入西湖
來觀察,然後回去以後,憑他的印象畫了個西湖
的風景的圖,他,這個完顏亮啊還請人這個在那個上面題詩
詩曰: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 吳山第一峰。
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志願 那你可以看出南方中國的那種的那個這個對於
這個北方的那一個這個吸引力,這個
南方是「似曾相識燕歸來」,而北方逐漸沒落
呈現一種「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的一種圖像
那麼歷史重心的南移和農業
疆界的南移啊是重疊的
這個南移的原因我們可以分推力跟拉力,那麼推力
則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我們看到 公元第八世紀安史之亂的時候,北方的胡人啊
回紇人啊、 朔方人啊,靖康之難就是 12 世紀的時候,金人啊到了後來的
蒙古人啊,使老百姓流離失所,田園荒蕪,這個
歷史重心往南的移動啊是充滿了血淚的一段歷史過程,在
當時的詩人筆下,我們看到有第一手的血淚的控訴
比如說文天祥的這個詩 從今別卻江南日,化作
啼鵑帶血歸 有一首汪元量
的詩,那麼對於北方的這個形容,最後
這個兩行:桃林塞外愁煙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那除了這個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這個推力之外呢
中國歷史重心與農業 疆域的向南移動還有一個重要的拉力
那就是南方的奮起,因為南方自然條件非常的優越
那麼雨水充足,氣候溫和,那麼南方人口
的增加帶來了都市的發展,歷史學家
告訴我們啊,在公元第一世紀的時候,南方的人口 占全中國的人口大約十分之一
到了公元第八世紀的時候,已經超過 百分之三十,到了第 11
世紀 的時候,歷史學家推估已經超過
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一路到 16
世紀 明朝穆宗隆慶年間都是如此
那南方農業的發展呢,是得力於南方水利工程的興修
以及商品經濟的發達,特別是絲綢、 瓷器
茶葉等等,尤其南方手工業興盛
所以呢南方上繳朝廷的商稅大幅增加
那這種歷史重心的往南移動啊
這是過去中國歷史的一個持續發展的
歷史趨勢,那麼歷史重心南移以後,南方人文活動非常的興盛
當代歷史學家曾經研究,收入《全宋詞》 的詞人有
1149 個 北方人在北宋的時候 跟南方人的對比是
65 對 135 人,但是到南宋的時候呢 則是
90 對 483 人,今日我們一般知識分子比較
熟悉的著名的詞人,例如晏殊,例如歐陽修、 柳永、
蘇軾等人 都是南方人,那歷史學家又告訴我們
《古今圖書集成》裏面的<畫部>、 <名流列傳>所收的
畫家那麼在北宋時候,南北 差距不大,但是到了南宋的時候呢,北人
61 對南人 189,那像我們所
熟知的宋代的山水畫的大師 董源、
巨然等等都是南方人 那麼再看另外一個數據,在《宋史·文苑傳》
裏面的文學家,北人是 29,南人有 58
那南方 這個人才發展,那所以呢
出生南方而考上科舉的人數 也大為增加。
例如 整個明朝的文魁,也就是考上狀元、
榜眼 探花、 會元的人的籍貫分佈,歷史學家告訴我們,那麼
南方人,也就是南直隸,涵蓋南直隸,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廣、 四川、 廣東、 廣西,這些地方的呢,有
215 人,而北方的人 只有 29
人 作為歷史重心南移的一個
政治上的表現,那就是南方人活躍于政治舞台,南宋時代
整個宋代,宰相一共 134 個人,那北宋啊,有
72 人,南宋有 62 人。
那明代 的宰相呢,189 個人裡面,南方人就佔了三分之二
那麼這種人才,南方的人文活動 人才的分佈,尤其集中在兩浙、
浙江、 福建 四川,這幾個這個地區
中國著名傳統小說《紅樓夢》,那麼所
描述的南京城,就是位於長江三角洲的頂點,在《紅樓夢》 裡面所出現的男性有
232 人,女性有 189 人 那麼金陵 12
金釵,都是江南美女 在剛才這樣,我們所講的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裏面呢
孟子從新躍上了中國知識分子
視野中的歷史舞台,那這當然是,這是
由於王安石之這個推動新政改革
王安石非常地敬仰孟子,他寫詩曰:"欲傳道義心猶在
強學文章力已窮。
他日若能窺孟子,終生何敢望韓公?"這個
"韓公"就是韓愈,我們知道韓愈 推崇孟子,認為把孟子
稱為他是繼儒門的這個道統的人物 王安石在公元 1069
年到 1086 年這十七年之間主政 推動政治改革運動,那麼以"大有為"的政府自居
我們知道"大有為"這三個字就是來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說:"故將大有為之君 必有不召之臣。
"那王安石大力推崇《孟子》,自稱他的政府
是大有為,一方面固然是《孟子》這個地位上升 但是另一方面呢,也這個連累了《孟子》
許多要反對王安石的,批判王安石 新政的人,多從批判《孟子》開始
比如說,司馬光,就是王安石的政敵
王安石和司馬光是所謂新舊黨爭
錢穆先生,20 世紀偉大中國史學家,在錢穆先生在他的
不朽的經典著作《國史大綱》裏面呢也是特別指出,說
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新舊黨爭,在某個意義上也就是南北之爭
這是非常正確的這個說法 那王安石、
司馬光他們都是君子 都人格非常的高尚,那司馬光
即使是政治鬥爭失敗了,那麼宋神宗非常非常 欣賞、
尊敬司馬光,讓他代管自随 這是有一批這個人,來跟著他到洛陽
去編纂《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涵蓋 1362
年的中國歷史,那就是至今為止 在這個世界史學上,這個可以說
涵蓋的這個時間啊,最長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那麼這個,司馬光啊,這個
政治上失敗了,到了洛陽,當地的老百姓
因為聽說司馬相國這個來了,那麼為了
去看司馬光,有人爬到樹上,樹枝斷掉,摔下來
有人呢這個這個爬到屋頂,到屋頂上去看,結果這個
這個這個,從這個屋頂啊,這個破了個洞,摔到地上,就是說
可見司馬光在當時的這個聲望之崇榮。
司馬光就抨擊 《孟子》,主要是由於他這個這個要這個跟王安石,處於
政治的對立面。
錢穆先生也告訴我們說呢 其實司馬光和王安石的鬥爭
某一個意義上也是這個史學與經學的鬥爭
史學基本上 在那個時候是很多北方人的學問
經學在那一個時代,是許多南方 知識分子的學問。
那司馬光的抨擊,對孟子的抨擊,也
這個激發了南宋大儒,例如張栻,例如
朱子等人起而為《孟子》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