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現在我們要進入另外一個領域 就是孟子的教育方法論的問題
孟子的教育方法論我把它歸納為以下 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 孟子強調,我們心的淬煉。
誠如剛才我所講 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良知」和「良能」
良知、 良能,我們知道王陽明 致良知之學,良知二字就是從孟子那裡來的
《孟子·盡心上·15》「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就是你生下來不必學你就會的那種東西,他稱為良能。
「所不慮而知者」就是不必 經過很複雜的分析思考你就知道的那一種就是良知
比如說孩提之童,小孩子沒有一個人不知道
要愛他的父母親,那他 長大了以後,沒有一個人不知道要尊敬他的兄長
孟子說「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無他 達之天下也。
」所謂「達之天下也」就是我剛才講的那種
仁義作為價值判斷之普遍必然性。
那麼 既然這一切的能力是
在心,因此心的淬煉 就很重要,這一點就會成為結論。
孟子認為 人生而具有良知、 良能,那麼因此這個心不能臟蔽,必須時時加以淬煉
但是孟子也警醒我們 那個良知、
良能,具有良知、 良能那個心,如果你沒有好好地護持 你有一天會失落。
這叫做「失其本心」,用孟子的話
所以孟子認為「學問之道」,所謂學習 就是什麼?就是找回你
原來失落的那個「本心」,重建你自己的主體性
這個他的教育方法論的 第一個就是心之淬煉成為一切的起點
第十一章,孟子曰:「仁,人心也
義,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
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那麼心之淬煉作為一個
教育哲學的方法論,它在《告子上》 第
11 章「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接著孟子又進一步地提醒我們
心的淬煉必須要在具體的情境裡面,而不是一個人跑到山洞裡面去
然後不跟人家往來,在那裡打坐修煉,不是這樣。
而是心的淬煉,就是在 具體的人與人互動的那種很複雜的情境裡面來歷經考驗
這個心才能夠加以羞恥起來。
第二個 孟子教育哲學的第二個方法是
因材施教,正如剛才我講過,從孔子開始 對學生對仁這一個核心價值理念的
回答統統不一樣,那因為學生根器不同。
那孟子講 這個教,教育別人這個方法是很多的
教亦多術矣,他說有一些特別 不上道的學生,我不屑於教誨也者
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那種我沒有教他的 其實也是一種教他的方法
孟子又講,他說一個教育家所以教人的方法大概有五種,有的是
好像及時雨來一樣地轉化那個學生 有的是輔導
這個學生走向成德的道路,有的是輔導這個學生成為一個有財的人
那個財不是金錢的意思,就是說才能的意思,那有時候
學生提出了問題,我們答復他 那另外一種呢,就雖然沒有能夠那麼幸運來跟隨
這個老師學習,但是我私下地經由 上
MOOCs 的課,經由閱讀他的書籍這一種,是 私淑艾者。
其實孟子自己講過嘛,說他沒有那麼幸運,但是他是 孔子的私淑弟子嘛。
孟子講說這種 這五種不同的因材施教的方法都是教育的方法
彈性教學,這種因材施教當然就會 彈性教學嘛。
那我在這裡 整理了孔子的學生仲弓
司馬牛跟樊遲問一樣的東西「仁」 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那麼可見
孟子是有所承的,他是繼承孔子 的教育原則。
第十八章,公孫丑曰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
繼之以怒;繼之以怒 則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 夫子未出於正也。
』則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則惡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 不祥莫大焉。
」那第三個呢,孟子主張 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建立與模仿
公孫丑有一次問孟子說
君子,聽說是不親自教自己的兒子的,這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說,這個勢不行也。
實際上很難操作 為什麼呢?因為教者必以正
你要教導別人,你自己要先行得正 以正不行,那麼就繼之以怒
那麼繼之以怒呢,你跟你的兒子 就會感情就會疏離了
因為你的兒子會說「夫子之教我正,而夫子未出於正也」 這樣的話,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那就不好了,所以 古代的人有所謂易子而教的這種傳統
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在這一段話裡面所要強調的是
一個要教導別人的人,自己一定要先 正,要能夠建立正確的典範,那麼學生
就是對這種典範的模仿與學習 這一種教者必以正的教育方法
這種典範教育的原則 倒是很接近二十世紀
美國偉大哲學家 Machael Polanyi 所謂的「默會致知」
tacit knowing 的這個講法。
Polanyi 主張,我們學習一個東西 一定要進入我們的那種
tacit dimension 那種默會的層次,這樣才能夠
真正了解你所學習的東西,這個豈不是就是孟子講的
那個嗎?豈不就是孟子講的深造有得嗎?是的
那麼深造有得最好的方法是通過一個 具體的活生生的典範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