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最后一讲“昆曲之美”。我提出“昆曲新美学:传统与现代”
同学们在上了这个昆曲课,常常来问我说
为什么你要到很多大学去开昆曲课,上了昆曲课到底有什么用?
我希望大家来上这一课的时候,不仅是对昆曲有所接触、了解、欣赏
我希望这个昆曲课,也触发你们一些思想
触发你们对整个传统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处境(的了解)
这才是我们这个课的目的
我想是超越昆曲,(是有关)整个文化的思维。为什么?
我想,在明朝的时候产生昆曲不是偶然的
明朝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已经到了非常非常成熟的时候
它产生这种表演艺术,集文学、舞蹈、音乐……集大成的一种艺术
那也表示我们中国的文化……代表中国文化的美学到了一个高峰
昆曲的这种美学也可以应用到我们其他中国文化的领域去
等一下我会稍微讲一下,昆曲基本的美学,它是抽象的,象征性的
昆曲的表演,你看它那个扇子搧一搧,它告诉你满园的姹紫嫣红,都是花
让你自己去想象,用不着满台摆那么多花在上面
这种抽象写意,它是无限的,它的空间是无限的,不是限制的
它给你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想象
正如我们的水墨画,我们的山水画,我们的留白,一片留白
让你想象,那个是时空,那个是天空,那个是水,是空
让你想象,无限的想象
看看我们画的花鸟,我们的绘画,梅花或者竹子,一枝一枝
它的一枝一枝,其他都是空的,一枝梅花,一枝竹子
代表了整个宇宙,一个世界
这种象征性,昆曲的这种象征性的,写意的,它是抒情的
我们中国很重要的一种,不管是我们的诗,我们的画,我们的音乐
都偏向于lyrical,lyricism,偏向于抒情的
而且我们在这个抒情方面,有最大的成就
我今天讲的,特别标出“传统与现代”来
因为我在制作《牡丹亭》跟《玉簪记》的时候,经常的
华玮教授也是我们的团队,我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
经常讲到二十一世纪的人怎么看我们这个戏
基本上就是怎么把我们的传统,有六百年历史的这么一个古老剧种
有这样的一套成熟的美学,有一套程序化的表演
highly stylized,非常程序化表演的这么一种艺术
放到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怎么fit in,怎么放上去,适合现代的舞台
我讲“现代的舞台”是象征,即是现代的世界
怎么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的世界里边,让它再重放光芒
这也是我们,不光是昆曲,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
如何把传统跟现代连接起来?这个大哉问。怎么连接起来?
这个其实是我们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
最困惑的、最难的、最挑战的一个问题
我们从五四以来,以为把我们自己的大传统摔掉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到现代来
我们现在看起来,不是那么回事
丢掉了我们自己的传统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后遗症,到现在我们还要好好地检讨
我们的昆曲很重要的美学,那个审美的观念,那个美学的观念也丢掉了
所以我们在做《牡丹亭》还有《玉簪记》
经常给我们最大挑战的,就是如何把过去跟现代连接起来
我们要做出一出戏,这剧种是有六百年历史的
像《牡丹亭》,它本身产生有四百年历史的,这么一个戏
能够搬到现代的舞台上面,能够吸引现代的观众
如果一出戏它的美学,不能引起现代的观众的共鸣
不合乎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它不能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
跟明清时代绝对不一样。明清时代是在拙政园里面,在厅堂里面
没有灯光的,都是点蜡烛的,或者是白光的,天然光的,这样子演出的
跟现在,你们现在的审美观当然不一样
所以怎么样把这么老的一个剧种放到现代舞台上面,又要让它发光?
那时我们的团队在做的时候,有意无意,都在想这个问题
从我们的编剧、从我们的舞美、舞台设计
从服装设计、灯光、音乐,各种方面,有一种现代感
所以我们这一出戏演出来,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这种东西,结合得比较成功,才能够维持到今天
当然,你们看的那些折子戏,是最传统的那种演法
也非常美,也很好,也很重要,那个是根基
可是光是凭那种演法不能有广大的观众,不可能
所以我们在演出的时候,很特殊的一点
青春版《牡丹亭》都是在上千人以上的剧场演出的
有时候是两千人,大部分都是一千人以上,有时候两千人
有时候在学校里边三千两千都有,完全是违反了昆曲的(传统)
本来昆曲是很小众看的,我们这个戏呢,是反过来,是大的这种场所演的
我想这就关乎了我们的,等下我会讲的我们的设计
我们的一切,能够怎么接得比较好,传统跟现代接得比较好?
这是很大的一个挑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状
第一我们当然要把传统,先要了解
比如说我们在设计里边,不管是《牡丹亭》或者《玉簪记》
我们用了中国最古典的、最古老的一种元素,就是书法
大家看一看,我们用了书法,用了水墨画
书法作为背景,《牡丹亭》里边也有,《玉簪记》里边也有
因为我觉得,我们中国文化,我讲过几次了,很重要的
中国文化是种线条文化,从我们的书法开始,从我们的象形文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