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们看了两个版本啊, 我相信大家肯定比较一致地觉得电影版本会更好。
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在第一个版本。
我们就是坐在我们的位置上, 以一种远观的感觉去看待舞台上的那些人 跟事的。
那么在,那么舞台上的这些人 有些时候我们想要靠近他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无法靠近。
我们想看清他们的一些脸部的表情,一些动作的细节,而这些我们都是无法 获得的。
而电影版里面显然更加地让 我们有亲密的这种观影体验,我们甚至会被演员的表演、 演员的台词所逗乐。
所以呢,这就是说我们不同的一个观影的距离,不同的视角会让我们 捕捉到更多的人物的表情、
人物的动作, 会让这些细节更加地丰富多彩,从而会让我们融入在这种观影 这种体验里面。
我们刚才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观影体验主要就是由 摄影机跟被摄物体的距离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摄影机跟被摄对象的距离其实是可以是任何 一个
距离,但是我们在实践当中慢慢摸索出了几种比较常用的、 易于鉴别的
同时呢又比较具有美感的这样的一个基本距离,这就是景别。
景别这样的一个术语的诞生,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让工作人员之间比较
快速地可以理解这个被摄对象,摄影机跟被摄对象之间距离的一种概念。
描述一下这种状态,所以我们先从摄影机跟被摄物体对象从近及远这样的一个距离,我们来讲- 一下各个景别。
我们用一张图来表现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图,我们以人为例,划分出来了
这个景别划分的一个标准。
[空白音频]
[空白音频]
景别其实是代表了被摄物体在画面当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
它其实是导演拍摄意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现之一。
景别的 运用是否恰当其实就是取决于导演对主题的认识是否深刻,对它的思路是否清晰。
以及对于这个被摄对象的这种呈现的力度,这种表现力度理解是否到位的这样的一个体现。
这个图片可能展现地比较抽象,那么我下面用《一文》里面相应的图片素材,我搞一些截图, 来给大家比较直观地感受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特写跟大特写。
如同图中一样,它展示的是人脸的局部,比如说它只展现 人物的眼睛,或者截掉的部分下巴和头顶的脸部,
或者只展现脸的下半部分, 特写是突出被摄物,忽略环境
基本上很难展现出背后的背景,所以它常常 将重点展示在很小的客体上面,比如说人的脸部,
比如说某一个 物体,它来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来暗示其象征的意义。
通常人物的脸部或人身体的局部具有比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充满比较强烈的情感特色,传递思想跟情绪的目的会大于叙述跟记录的这样的一个功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特写镜头通常是一组镜头当中的重点,因为它可以
比较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关系, 刻画人物的这样的一个功能。
所以我们在实践的使用当中,特别是我们在 剪辑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这个特写镜头它的这样的一个功能。
但同时,特写镜头又不能用得过于滥,因为抒情抒得太多,就是一种滥情的、 廉价的这种状态。
同时呢,我们的特写镜头也不能太长,因为长时间盯着一个物体看,可能让人有一种视觉疲劳。
同时呢,我在这里想提醒一下大家,就是我们在,特别是初学者,他可能会
比较沉迷于特写镜头对于情绪的表达这样的一个功能。
他会 比较多地用到特写镜头。
但这里面我想提醒大家,我们在电影院里面看的院线电影当中 其实特写镜头用起来是非常谨慎的。
而相对来说我们会更多地看到的是 近景镜头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来刻画人物,这是因为啊,因为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为什么这个原因。
是因为我们在大屏幕里面如果我们还看到那么特写的镜头,
这跟我们生活当中视觉经常见到的那种人物的状态是差异很大的,
所以特写或者大特写镜头会很容易让我们有跳戏的感觉。
所以,越是在用大屏幕来观看,越是要谨慎使用特写跟 大特写。
有同学可能会说,那我们一般拍的都是微电影,它一般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
相对来说屏幕不会那么地大,但是呢,我希望大家在创作之前 就要考虑到你的这个影片的传播的载体。
因为如果说有可能你的影片在 会在某一个展厅,会在某一个小影院,或者
或者说在一个教室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播放的话呢, 你也可以为这样的一种环境来剪辑一版
特写镜头相对要说比较少的一个版本来进行播放,否则可能 你过多的特写镜头非常容易让观众跳戏。
同时呢,我希望大家在 展示特写镜头的时候,不要,要谨慎地使用大特写,特别是
那些大特写到我们难以辨认这个画面是什么内容的
这样的镜头一定要少用,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镜头,观众就会去思考,或者去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而当他一旦去跳脱开情节,去辨认的时候, 他就跳戏了。
所以这其实也是我们剪辑师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状态吧,所以我们剪辑师我们在挑选镜头的时候 要尽量避免这些情况来发生。
同时呢,特写镜头也有着一些比较 对于剪辑师来说,他有着一个补救的这样的一个功能。
比如说, 有一对镜头要用,但是呢就是有一个镜头它越轴了,这个轴线的问题呢我在后面的 会讲到,我这里面可以提到一个。
我们在剪辑两个越轴的镜头之间, 我们可以在当中接一个特写镜头,这样的话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个跳轴的镜头
的问题就会没那么地明显。
这是一个蒙混过关的 这样的一个状态。
因为特写的镜头当中,它的背景是不明显的。
同时呢,我说的这个补救的状态啊,就是比如说
我们在某一个场景里面,我们缺少一个展现人物内心状态的一个镜头。
或者我们就是缺一个人物的这样的一个镜头,那么我们可以从别的段落里面
别的场次里面挑一个特写镜头, 放到这个位置里面来。
这里面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背景 不够,不是很清晰,所以你们可以蒙混过关。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我在第一门课《导演思维——微影人的自我修养》里面就提到过的,也做过实验的就是
那么表演段落里面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我们把一个人物的表情 把它跟不同的画面进行衔接,会发现
同一个人物的表情,它会产生出不同的意味。
这其实就是一个特写的镜头,你把它放在不同的位置,观众都可以在这个上下文当中对这个
镜头做出一个重新的解读,也让这个特写的镜头有了 更多的适用的一个场景。
这其实也是一个我们利用特写 这样一个,对剪辑师来说,一个补救的方法。
同时因为特写镜头 这一个特征,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一个比较相对流畅的转场。
所以我们刚才讲的是特写镜头。
那么我们现在看随着 我们摄影机往后退一点点,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组 近景镜头。
基本上是人物胸部以上的这样的一个距离。
近景其实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一种体现,所以近景能够较为清楚地看清楚人物的细微动作 以及人物的细微表情。
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景别。
比较注重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易于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刻画人物性格 比较有力的镜头。
像刚才看到的,我们在影院当中,因为特写镜头会有一定的这种 让人跳戏的这种弊端。
所以呢在越线电影里面比较 多的会用近景镜头。
因为它也同样具有能够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刻画人物性格这样的一个功能。
那么我们摄影仪再往后退一点呢,其实是一个介于近景跟中景 之间的中近景的这样一个距离。
这个一般是一个从腰部到人物头部的这样的一个 一个范围。
中景的位置呢是人物的膝部,膝盖以上的一个位置这样的一个状态。
相对来说,中景跟中近景能为演员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
既能够使观众看清人物的表情,又有利于展现人物的形体跟动作。
而且可以在同一个画面当中拍摄几个人物及其活动。
因此更加有利于交代人跟人之间的关系。
也是一个比较注重功能性的镜头,可以来做说明性的镜头、 延续运动的镜头或者对话镜头。
我们通过观看一些影片,我们仔细鉴别,也会发现中景 其实是剪辑师比较偏爱的镜头。
因为它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因为它可以比较多地去展现人物的行动,人物的动作,展现人物的位置关系,
来交代,来促进这个叙事的发展,所以是比较常用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在中景当中通常 它的信息量比较多,它有人物的动作,有人物的表情,然后可能还会有不止一个人物出现,
所以呢,中景镜头难以左右观众的这个目光,所以 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难以把握的镜头。
所以在中景镜头当中, 要合理地利用动作,因为动作是比较容易吸引观众目光的。
所以可以用动作配合中景的方式 来引导观众的视线。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物全景。
人物 全景是展现人物的,从头到脚的一个全身,它容纳角色的整个身体。
既可以突出人物的身体的动作,又可以看到人物脸上的 表情,也是电影当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景别,例如展现场面的全貌。
因为人物全景可以比较全面地介绍人物的外在 形象,他的穿着、 他的表情、 他的动作。
所以他通常是剪辑师用来 在人物登场的时候,交代人物性格的时候所常用的一个镜头的选择。
[影片] 当有多个人物在场的时候呢,全景也是非常
好的交代人物的位置关系以及人物的运动方向的这样的一个镜头。
那么下面我们来,摄影机再往后退一点,来看一下 全景。
全景是一个场面的全景,通常全景是拍摄一场戏的一个总角度。
它决定了这场戏当中分切镜头的光线 影调、 色调,以及被摄对象的方向和位置。
所以通常在实际拍摄的时候呢,会先拍全景。
所以呢,我们剪辑师在选择镜头的时候, 可以把这个全景的镜头作为这个主镜头,然后在这个主镜头
的基调当中插入相应的其他更小景别的一些镜头来 辅助。
然后呢我们再看到镜头再远一点的话,这就是一个 远景的镜头。
远景镜头它通常展现的是地理位置的全貌。
主要是空镜头,多用来介绍环境跟抒情的作用。
远景为较近的镜头提供空间的参考,因此也被称为一个建立镜头。
好的一个远景应该既有介绍的功能,又有抒情的功能,它应该是有灵魂的。
通常对远景的要求是,除了符合情绪的表达之外,它应该是非常 美观的镜头。
要考虑到季节、 时间、 天气、 机位、 光线 情绪等等。
对于剪辑师来说,由于远景当中 它包含的内容会比较多,信息量会比较大,所以呢观众会需要
比一般的镜头更长的时间去观看远景镜头,他才能够获取相应的信息。
所以我们剪辑的 时候呢会需要给远景镜头相对来说更长的时间。
而在镜头选择的时候,有些剪辑师也会比较 倾向于用一个远景镜头来作为一场戏的开端。
所以呢,一般来说,剪辑师在,其实在剪辑的时候,他就需要
全盘考虑到整个影片的一个特色,一个风格,然后来选择镜头。
因为一般来说,特写、 大特写、 中景、 近景它会更加有利于展现一种戏剧的冲突。
戏剧化会比较强。
而一些中景 全景比较多的话呢,它会更加展现一种
一种客观的这种现实的这种状态,这种真实感,这跟人的一个位置关系是一样的。
当我们跟一个人靠得越紧,其实我们跟他的心理距离越近,我们也就
越难以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去看他,对吧?因为我们是相对来说比较亲密的。
而当我们以一个比较远的状态去旁观一个人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们的状态是比较客观的,是以更加一种真实的一种流露。
所以戏剧性强跟现实性强的这样的一个风格的构建,其实是
我们用景别的选取上面也是可以构建出来的这样的一种风格。
所以我们剪辑师在剪辑的时候呢,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进行一些这样的一个选择跟处理。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说,我们可以将不同景别的镜头剪辑在一起,会形成一个
相对来说比较流畅的一个效果。
但是其实实际上如果我们的角度没有变化,如果只是把镜头
拉近一点点,因为它没有展现更多的信息,没有 更多的内容去展现给观众。
所以对观众来说,这样一个镜头的拉近的 意义可能并不是很大。
所以相对来说,我们通过 剪辑不同的景别,同时不同角度的镜头
而且角度越大,可能剪辑在一起可能会越是流畅的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