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麼你要做研究的話,通常第一步 是觀察嘛,你剛剛已經觀察過了,然後問了幾個問題。
所以接下來就是第二步,第二步是什麼呢? 大家如果正在唸或是唸過研究所的話,就知道你的老師會跟你說,欸,看點文獻吧
叫你去唸 Paper 啊什麼什麼什麼之類的,那於是你就唸了很多 Paper。
那唸 Paper 之餘 有一些文獻並不都是學術論文,比如說看看新聞、
看看雜誌,有時候也是有用的 比如說,你可能會上網搜尋一下,發現這一則報導,這則報導就是
訪問了 InstaCart 的創辦人,好,他是在這個 Wall Street Journal
上面的一篇文章 創辦人是這麼說的啊,哎,大家來問我們為什麼可以這麼便宜
是吧?因為什麼呢?因為不像 Amazon,我們這個公司
不存放我們自己在賣的食品、 不存放我們自己在賣的這些雜貨
相反地,我們做的事情是去 Safeway, Trader Joe's, Costco,
Whole Foods 這一些量販店或者是大賣場或者是超市,我們派人去那裡把貨買了
送到你這個訂貨的顧客家,所以呢,我們首先不需要存放、 不需要冷藏。
其次 我們甚至沒有全職員工,所有的這一些去
幫忙買菜的人,都是 Contract Worker,好,就像是 Uber 的那些司機,這樣子。
也就是說呢,他們這個公司就是一個 你上網或者是用
App 訂貨了以後,它會把訂單發給註冊為可以
當快遞員或者是買菜員的人,他們呢,就是平常沒事就是可能是家庭主婦、 家庭主夫、
學生,就是一些 不是專門幫忙買菜的人,但他今天有空的時候呢,就像 Uber
的司機一樣,把這個 App 打開 如果他收到 request,他就會按,欸我現在有空,然後呢,Request
成立了以後,他就 去幫忙買菜,買了菜送到人家家裡去,接下來,他就可以收到一筆這個收入
然後呢,這件事情就皆大歡喜,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這可以解釋為什麼
InstaCart 的收費比較便宜,至少在一開始這個階段 因為
InstaCart 沒有存貨成本、 沒有倉儲成本,甚至連人事費用
都不像 Amazon Fresh 是必須要支付他們的全職員工的薪水。
所以換句話說 其中一個理由可以是它們的經營形態或者是商業模式不一樣
那麼以今天這個術語來說呢,就是我們是想 說,InstaCart
它是一個共享經濟之中的多邊平台,這樣子的一個模式 BTW,今天是
2017 年初,所以共享經濟這個詞呢 在我錄影片的這個時間點,大概也出現了有兩三年左右,那
說新不新、 說舊不舊,不過它的意思現在大家一般來說是了解的,就是我們想辦法
建立一個平台讓供給方和需求方可以透過平台 找到彼此,然後來利用這個社會上所謂閒置的資源
以這個例子來講的話,閒置的資源就是那些幫忙買菜的人的時間 或者是他沒有在開的車子等等。
他們平常沒事就做他們的工作 遇到這個需求的時候,就去幫你賣菜,所以是一個共享經濟的概念,那麼
InstaCart 就是一個多邊平台 好,所以跟 Amazon Fresh
一對比呢,就是一個完美的對比 Amazon Fresh
車子是自己的、 員工是自己的、 庫房是自己的,貨品是跟供應商
買進來然後再賣出去的,所以也是自己的,所以我們說 Amazon Fresh
是一個經銷商,或者說它是一個零售商 好,我們可以看左邊這個圖,Amazon
Fresh 在這裡,它呢 貨品和服務,都是從供給方買進來的,比如說那些菜
然後它再賣給需求方,也就是消費者,是一個典型的買進賣出的商業模式 那麼
InstaCart 呢在右邊,它是一個多邊平台 需求方跟 InstaCart 沒有物品的交易
供給方和多邊平台也沒有物品的交易,他們之間只有資訊 流和金流啦,然後呢,真正提供服務或商品
是由供給方直接給需求方的,那麼這種平台在今天這個時代也不是太少見
好,你可以找到很多平台,媒合搭車的人跟有車的人
媒合要住房間的人和有房間的人,需要人家來家裡打掃的人
跟會幫別人打掃的人,需要吃飯的人跟會煮飯的人,以此類推 好,就各式各樣的多邊平台、 共享經濟,在現在這個時代裡面。
那麼呢 依賴的當然就是資訊科技,好,所以比如說 InstaCart、 Airbnb Uber 等等的公司本質上都是資訊公司
或者是科技公司,好,那麼這樣子呢 兩個商業模式的不同點,那就很明顯了,以
經銷商來說,他怎麼賺錢?就是四個字:買低賣高 跟供給方買東西盡量便宜,跟需求方賣東西盡量貴
用這個差價來賺錢,那麼多邊平台怎麼賺錢呢? 就是透過媒合需求和供給,來
賺取中間這個因為提高了社會上的效率 而得到的好處,這樣子。
好,所以他們的做法就是有這樣子的差別 那麼以這個快遞平台來說呢,還有很多例子啊
比如說在美國,Google大家都知道,搞搜尋引擎的嘛 但是他們也做他們的電子商務,他們做了一個叫
Google Express 的,exactly 就是 InstaCart
在做的事情,然後呢,Uber 有推出 Uber EATs,不是載人的,是幫你送餐的
在台灣香港新加坡很多地方,有叫做空腹熊貓這樣子的一個 服務,它呢,也是幫人家送餐的,或者是以中國大陸來講,現在呢,餓了麼
是一個很大的,應該說是最大的這個,也是一樣送餐平台。
好,所以這些平台都是你上去點一個什麼 東西,點生鮮蔬果啦,或者是點食品
或者是點餐點,然後就會有人幫你送來,就是一個快遞平台 那不過,送餐的人是不是 像
Uber 那樣子的業餘的司機,還是是第三方的物流公司,還是是 全職員工就不一而足,好,那麼我們今天主要要討論的是
顧客和快遞員這樣子的雙方的關係,那這個我們等一下的細節會繼續跟大家介紹
好的,所以現在回到我們來 focus
在這樣子的一個快遞 平台上,如果你要做一個快遞平台的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平台上要有人
對吧?你如果希望顧客加入,那麼呢,勢必要有快遞員 不然他點的餐、
他點的商品,要很久才會來的話,不會有人想要用 反之亦然。
這件事情呢,說到底就是所謂的網路效應 網路效益是一個經濟學上的名詞,也稱為網路外部性
它說什麼呢,它是說某個商品或是某個服務,如果符合
這個性質,也就是說越多人使用 這個服務,或是越多人購買這個商品,我就越想或越不想用的話
那麼我們就說這是一個網路商品或網路服務,或者說它具有網路效應 那比如說呢,社群網站、
即時通訊,這些東西很顯然就是因為有很多人再用,所以你才想要
用,你一個人用是沒有什麼意思的,行動支付呢,要有很多商家接受行動支付,你才想要用
所以這個也是例子,那流行服飾是怎麼樣?如果有一大堆的人都穿同一件衣服,你就不想穿
這樣子的話,也是網路效應,但是它是負向的,那所謂的清幽的美景那麼奇怪的東西會是-
什麼呢? 如果你今天去了一個這個深山裡的小湖,覺得實在是太漂亮了
然後呢,你就去把它這個資訊告訴全世界人,結果全世界人全部都跑去那個小湖的話 就一點都不漂亮了。
好,所以美麗的風景通常也有負向網路效應,太多人去,你就不想去了
OK?所以這些東西它都具有網路效應,有的時候是正的,有的時候是負的
你作為一個平台,你的任務就是要考慮網路效應。
那麼快遞平台,有什麼樣的網路效應呢? 首先啊,在
平台的兩邊,彼此是互相吸引的
也就是說,你覺得平台的另一邊人越多,你就越想用,越多快遞員在那邊
等著幫我買菜,我就越想要上平台訂貨嘛,因為服務會越好、 服務會越快
好,那反之,我如果今天閒著沒事幹,我是不是要加入這個平台
當一個快遞員呢?取決於這個平台上有多少人會訂餐,或者是會訂貨
所以這樣子,我們稱之為正向跨邊網絡效應 Cross-side
就是邊跟邊之間有正向關係,是互相吸引的 那麼呢,它們的兩邊
之內,各自卻有負向的同邊網路效應,這個又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你是快遞員,你真希望這世界上只有你一個
當快遞員,如果有 100 萬人同時都是你城市裡的快遞員的話 那有人訂貨的時候,你分到的機率就很低啦
反過來說,如果你今天想要上去訂貨,你真希望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是這個平台的顧客
對吧?因為這樣的話,你一訂馬上就會有人幫你送來,如果有 100
萬個人跟你同時訂,你可能就要等很久 所以這某種競爭關係或者是擁塞關係,那麼呢就是同一邊如果越多人用,你用的意願就會下降
好,所以這樣子呢,你就知道你這個平台上面有很複雜的交互關係
所以你在考慮顧客端還有快遞員這兩端的時候,他們是要一起考慮的 那麼你要一起考慮什麼呢?就是考慮價格
因為今天的重點是要讓人來用,那 很多事情會決定他們要不要來用,但是價格是其中的關鍵
你必須要同時思考,對客戶端要怎麼樣定價
對快遞員端要怎麼樣地定價,好,那 這個定價呢,還不一定是跟他們收錢,可能是做補貼
補貼的意思就是送錢給他,請他來用 因為你如果送錢給某一端,讓某一端變大的話
另一端的人就有意願加入,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他們收取比較高的費用,所以簡而言之
這樣的一個定價問題是很複雜的,因為你同時要考慮兩邊 好,你要考慮消費端和快遞員端,合起來就會變成一個蠻複雜的問題
待會兒我們會建一個模型,來試著模式化或者是說描述這樣子的一個情境
一樣,大家先把影片關了,想一想如果是你要做這樣子的一個模型的話,你會把它做成什- 麼樣子?
稍微想一想,覺得卡住了,或是覺得有一個模型了,再往下看。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