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聽完這些小故事之後呢,我想我們就可以開始
正式進入這一個個經濟學的這個基礎介紹的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那在這一章裡面呢,我想可以要跟大家討論的 就是有幾個議題,第一個就是經濟學到底是在問些什麽問題?
那第二個是我們可以把人們的選擇跟它的後果
跟這些選擇所造成的後果大致上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呢,是人們在 做決定的時候,到底是遵循哪一些原則?
那第二個事情是,那麽當人們在做決定并且跟別人互動的時候呢
又會有哪一些原則,有哪些原理需要被遵守?
那最後則是,如果我們把視角再更往上廣泛地拉起來
然後我們可以問整個經濟體系,整個經濟體系當然就是每一個個人
自己的選擇跟跟別人的互動,最後所加總起來的結果嘛 那我們可以問說,整個經濟體系在運行
的時候呢,又有哪一些原則是經濟學家覺得 欸,是我們可以來研究的?
好,那首先呢我們就先來看一看就是 基本上經濟學要看的這個問題到底有哪些?
那第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呢,就是所謂的 scarcity,稀少性
那稀少性指的是什麽呢?指的就是説不管是個人也好,社會也好
你手頭上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 那你要記得是說這個資源有限其實相對地
是你的,在什麽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會覺得我們的資源 有限?就是當我們想到我們的欲望的時候,我們覺得我們什麽都想要
我們要聰明,要漂亮,要可以開……,要可以這個 賺很多錢,要可以非常地享受,這些都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可是我手頭上
打開我的皮夾,只有一張一千塊 然後我想要這個成績很好,可是我唸了一整個晚上的書
一半以上還是看不懂,所以你的口袋裡面的錢
跟你的腦袋裡面的腦容量,相較於你的欲望來講,其實都是受到限制
那麽在這個受到限制的情況之下,我們就要問那我們要怎麽樣才能夠
有效率地來生產人們所需要 的物品,或者是財富呢?那在
經濟學的這個語言裡面呢,我們常常會使用這個 Goods & Services
這兩個,這兩個名詞,這兩個名詞基本上是 用來指涉就是説如果你看得到摸得到,就是某一種產品
那如果是你看不到摸不到,但是這種東西的確也給你帶來了滿足感 那這個就是 Services,所以 Goods &
Services 其實都可以把它想象成就是 人家對你的,或你所消費的東西然後給你帶來的滿足的感覺這樣
那經濟學基本上討論的就是一個社會或一個個人如何地來
管理,來使用他的稀少性資源 比如説,你可以一個人的一天就是只有
24 小時,那也 只有這麽多,可是你要決定你一天 24 小時,你要有多少時間工作
多少時間這個休息,多少時間睡覺,那你所賺來的錢你也要 問你,也是有限的,那你要問說,我多少錢我是現在要把它
花掉,有哪些錢我是要存起來,等到我這個幾天之後、 一年之後,或者是年老的時候
要拿來使用,那這些都是這一個稀少性資源的 manage 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那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有用不完的錢,那也就 你現在你就不用擔心,你要不要買這臺超跑,要不要
買這臺 iPhone,因爲你現在所使用
花掉多少錢,都對你日後沒有什麽影響,除非你是這樣子 的情況,不然你就一定面臨稀少性的問題
那剛剛我們講過,對於個人來講個人會面臨稀少性的問題,對於廠商來講當然也會
廠商的資金就是只有這麽多,那他要生產什麽東西呢?
他是要生產這個蘋果呢,還是橘子呢?然後我就說他是要
生產房車呢,還是卡車呢?那他如果決定要生產這些某一些東西之後,他是要 用一個比較
capital intensive,還是 labor intensive,意思就是説你是希望
很多人工來幫你生產這個東西,還是你希望要 使用機器來生產,這就比如説像現在很流行的
就是你是要生產這個手工包子,還是機器製作的包子 反正這些都有不同的市場,那你就要去做個決定的,okay
那除了這個比較個體的,個人或廠商的層面之外,整個社會
其實也是得要問自己,在我們有的這一個 limited
resource 的情況之下 我們到底要怎麽樣來分配。
比如説政府的這個稅金 或者是政府的收入它就是有限的,拿來給小朋友
吃一年午餐,就沒有辦法拿來多買幾顆雄三飛彈
那拿去給小朋友吃午餐,也就沒有辦法,就是到時候如果假設
比如説這個軍公教的年金付不出來了,這筆錢就沒有辦法拿來補這個洞
那你要把資源投入在環境保護,那一樣它就不能投入在經濟發展
所以這些其實都是一個社會所需要面臨的問題
所以我們剛才已經這樣整個介紹下來,就是不管是個人的層次還是
總體的層次呢,如何在有限的資源的情況
之下,把這些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率的利用,這個其實是經濟學問題的 核心。
好,那接著下來呢我想或許我們
就可以來看一看就是説一開始的這個人們是如何做決定
的這幾個原則的。
那在 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 Mankiw 所著的這個《經濟學原理》
這本非常暢銷的教科書裡面,它事實上是把剛剛這三個層次 的問題呢整理出了
10 個 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他就在他課本裡面他就提到這個是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那我們現在就 follow
他的步調,然後來看看這十大 基本經濟學原理到底是什麽。
好,那這十大經濟學 基本經濟學原理的前四個呢,那主要看的就是人們如何做決定這件事情
包括什麽呢?包括第一個是:people face tradeoff,人們 是永遠都是在面臨取捨的。
那第二個呢就是 當你在做選擇的時候的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當你在做選擇的時候,你做這個選擇的成本是要以你因爲做了這個選擇所放棄的其他的事情 來衡量。
第三個是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一個理性的人當他在思考做決策的時候 他是在邊際上面做決策。
那這句話 裡面有很多名詞需要解釋,那麽待會兒會再加以討論
那最後一個呢,就是你也可能常常也聽到經濟學家常常喜歡挂在嘴邊的就是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們會對誘因結構做出反應。
那我們現在就 一個一個來仔細地來解説這四個 經濟學基本的原理。
那第一個原理 people face tradeoff 那 tradeoff
的話,中文可以翻成取捨 那其實這個中文翻得非常不錯了,你光從字面上的意思你就一定可以看出來
取捨取捨,就是如果你要取,你就一定得要怎樣?捨
對不對?所以所有的決定呢其實都包含著取捨
所以比如説假設這個聽講的同學,聽講的人裡面可能有很多都是高中或大學的
學生嘛,那如果你在學校裡面這個今天晚上有什麽經濟之夜
機械之夜,或是你有什麽社團成发 那你今天晚上花了一整個晚上的時間去參加
這些活動,或者是說你出去抓了 Pokemon
那今天晚上花了時間做了這些事情的時候呢,那你這段時間就不能做其他的事
你就不能跟,好好地跟你的,比如説家人一起好好地吃頓晚飯 或是你就不能好好地準備明天的期中考。
所以 當你把今天晚上的時間取了用來
去看這個經濟之夜的時候,你就放棄了很多其他的事情
那另外一個是說,比如説你手頭上有一筆錢
然後你如果買了某一些東西,你就放棄,這筆錢就不能買其他東西
所以你買了脚踏車,你買脚踏車你就不能買這個
iphone,那所以這個就是你取了脚踏車,你放棄的就是 iphone,那麽你爲了要
打工賺這筆錢,那麽你這個三個小時的時間你 一樣就不能夠拿來休閑或者是跟朋友打屁聊天
那這些都是你所做了選擇之後所必須放棄的 東西,那這個就是你的成本。
那如果我們把我們的視角再稍微 再拉高一點的話,我們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你真的很想要保護
環境的話,那你投入的保護環境的這個資源一樣的你就不能拿來 做其他的事情。
好,那這個國家的稅金使用在這方面的 時候,那它就不能使用在另外一方面。
所以這些都是 people will face trade-off 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這個 例子。
那這一個 principle 1 我們講的是 people face
trade-off,那剛剛也提到過,對整個社會來講 這個整個社會也是面對取捨的問題
那在人類社會的資源分配裡面,其實 所面臨的最大的取捨的問題呢,就是所謂的
efficiency 跟 equality 效率跟公平之間的取捨
那效率是什麼?效率有點難定義,但是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就是 可以把它定義成就是 getting the most out of
scarce resource resources,那指的就是說你在有限的資源之下你可以把它做到最好
然後都不浪費,那這個就是效率。
那公平 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那公平有很多定義,不過我們可以直觀地來想就是說,你就是把 一個社會所生產出來的所有的東西
然後可以讓大家來共享 那這個就是所謂的公平。
那經濟學家認為說,一個社會如果要在
公平上面取得進展的話,那它就必然要以效率作為代價
要增進你的公平,你就必須要做重分配,那做重分配一定就是得要把
資源或者是把生產出來的結果從原來生產比較多的這一群人移到 生產比較少的這一群人。
那這個動作就一定 會對原來可以生產比較多的這一群人的 誘因結構造成傷害。
你就想像你原來 你一個小時,比如說我今天答應來做一場演講,然後我
可他告訴我說你可以拿到 5000 塊的演講費,那一天覺得我這一個小時 講這一個小時拿 5000 塊我覺得很值得,我就來。
可是我今天 政府告訴我說,你這 5000 塊的演講費有
60% 需要扣稅,因為有很多人所得很低
那我就算一算我的稅後所得就只有、 才只剩下 2000 塊錢
那這樣這一個小時我倒還不如在家裡面 看電視,所以我就不願意出現。
那這樣子的話,這個本來 我可以 offer 的這個演講的生產就會消失,所以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是你如果要增加公平的話,那你一定是要以這個 效率的減少來作為代價的
好,那這樣子的一個 argument 其實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說
不太能夠接受了,畢竟他們覺得這樣很不公平啊,那這些人還是應該要好好地就是 即使扣了你
60% 的稅,你都已經賺那麼多錢了,那你還是應該好好地工作才對,這樣子 你不應該就是因為這樣就不工作了。
但是,如果 你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的話,那你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 人性的必然。
那有一些經濟學家為了要這個 illustrate 這一點,那他們就做了一些實驗。
那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就是 有一些經濟學家是在課堂上面做實驗,就告訴同學說,因為
一個課堂上面然後大家一起來修這一門課,那有些同學聰明,有些同學認真
有些同學可能就是理解得比較慢,或者他 比較不用功,那最後的分數當然就會有差距
可是這個其實就跟在社會上我們看到有一些人賺錢賺得比較多,有些人賺錢賺得比較少是一樣的
所以這位老師他就在課堂上面宣佈,就是說 我們的課程到最後的這個分數是要
所有的人考試的期末考的分數拿來 加起來然後除以上課所有的人數的,這是一個非常公平的分配
那一開始的時候,大家可能就會覺得說,這樣很好啊,這個社會很公平
但是到學期末的時候,老師就發現 或者同學們就發現,殘酷的後果是什麼?
就是沒有人要唸書了對不對?因為班上三四十個 或甚至一兩百個人,我自己一個人很努力唸到
100 分,我把它一除以 300 個人 我自己得到的分數就會少非常多。
所以這一個故事就告訴 我們說,即便是在一個大家很可能都已經相互認識
的一個環境之下,如果你要把這個平均分、 你要把這個公平推到一個極致的話
那麼你的效率就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好,那所以呢
這一個 argument 其實也就是我們這個芝加哥學派 非常重視的一個 argument。
那我們芝加哥學派的祖師爺之一,這個 Milton Friedman
那他就也提到,他就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你不可能
得到你要的公平然後卻不付出任何代價 然後最後呢,他甚至
argue 在他這個一輩子非常長的就是到處去 advise
各國的這個經濟政策的經驗之下呢,他就告訴大家說 他說,A society
that puts equality ahead of freedom will end up with neither equality nor
freedom 那意思就是說,一個社會如果太重視公平的話,那到最後它就 不但公平也達不到,那連效率也達不到的。
所以這個 trade-off 其實是每一個社會 都一定要面對的議題的。
那這裡我們不是在 說經濟學家完全地不重視公平,不是
我們只是在說,當你要 pursue 公平的時候,你心裡面一定要記著它是以效率為代價的
那這個社會能夠承受這樣子的取捨到什麼程度,這個是需要經過 充分的討論的,而不是
一昧地一直地往公平的方向去走 好,那剛講的是
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
那第二個呢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跟成本有關係的 那原理的第二個就是說的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你要達到某一件事情,你的成本就是
你為了得到這件事情所放棄的東西。
那這其實也就是 機會成本的概念。
所以當我們在 經濟學家認為當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
事實上是常常需要去比較所謂的成本跟效益 那當你在比較成本跟效益的時候,你當然就是得要在
你可能的幾種選擇裡面去問說,當我選擇了 A 假設你現在有
A B C 三個不同的選擇方案,當我選擇了 A 之後我放棄的是什麼呢? 當我選擇
B 之後我放棄的是什麼呢?當我選擇 C 之後我放棄的是什麼呢? 然後你去選,你選擇了某一個東西之後你放棄的成本是最小的
那個就是你該選的東西,ok?好,那這個 其實也就是機會成本。
所以機會成本一個課本上面的很標準的定義就是 機會成本就是任何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ny given item is 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it 也就是說當你選擇了某一個東西的
時候,你的機會成本就是你所放棄的所有其他的事情裡面 最有價值的那一個。
那這個機會成本 才是真正的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需要看的成本
那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如果你今天在決定你到底要不要念大學
那我們就先用一年來想好了,也就是說你這一年要不要來念大一這件事情
你的成本是什麼?那你就會馬上想到,對啊我需要這一個 交學費,需要買課本,那這沒錯,那這些都是
你因為上大學你所必須要付出的成本,還有你這個大學的 這個其他的一些費用等等。
可是你 為了來念大學你所放棄的東西真的就只有這麼少嗎?沒有
除了你交的學費跟課本之外,其實你放棄掉的最大的東西是什麼? 是你的時間。
那你這個時間如果不用來念大學你可以用來幹嘛? 可以用來在家裡舒服地打電動,也可以用來怎樣?
在外面工作,去打工可以賺錢。
所以當你選擇了念大學的時候 那麼你的這個成本就是什麼,
你這個時間可以做另外一個最有效率的運用,是什麼呢?
好,那一樣的,比如說你今天晚上你出去看電影了,這三個小時
你去看電影了,那麽你的成本是什麼?除了你去看電影所付出的
這個票價的價格之外呢,那也包含,當然最重要的也就是什麼? 就是你這三個小時的時間的價值
那你可以拿來做什麼其他的事情,那這當然就是每一個人的狀況不同。
所以通常 經濟學家會比較去問,當我們去問某一個人他一個小時的時間的機會成本的時候,通常我們會
把它拿,會,你的這個小時的這個時間的機會成本,通常會把它
用你的一個小時的薪資是多少,來作為你的這個 price 這樣
好,那一樣地,你今天、 你今天花了這一個小時
的時間,看我的這一個 mooc 的上課,那一樣就不能拿來做
跟同學聊天啊,或者在 fb 上閒逛啊,或者是看其他的 video
那些都是你為了看這個小時的經濟學 所放棄的東西,也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好,那這裡 我們就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比如說,我這個例子是這樣,比如說這個野田妹她如果大學畢業了,那現在正在考慮 是否要出國唸音樂學院。
那如果決定要出國呢,她必須要負擔學費一年 30,000
塊美金,那她的食宿會多出一年 10,000 塊
美金,那注意,注意這裡,我們用多出這件事情,因為你如果留在本國,你還是得要怎樣 吃飯,然後還是得要住宿吧。
好,那其他的開銷也多出了這 12,000 塊美金。
但是四年之後呢,你就可以一年收入 100,000 塊美金,因為你拿到學位了。
那如果你不出國 那麼你可以當幼稚園音樂老師,好,那你一年的收入 是
20,000 塊美金,那也可以就在外面接這個音樂表演,那一年可以收入 50,000
塊美金 那我就請問你,假設你現在決定出國唸音樂學院一年
那麼你的機會成本是多少?那這一題的答案是什麼呢? 那我們可以來看,就是如果,假設野田妹她現在決定要出國唸音樂學院
那她的所必須要付出的成本,那至少一定要計算進去的是學費 30,000,那食宿多出來的
10,000 以及其他開銷多出來的 12,000 塊錢,那就是總共
光直接金錢的付出就有 52,000 塊。
可是她放棄的東西除了這一些金錢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呢?那當然就是她的時間
那她的時間如果不拿來出國唸書,她可以拿來從事音樂表演跟當幼稚園音樂老師
好,那如果這兩個她只能夠選一個的話,那你當然你放棄的成本就是選擇比較大的那一個,那-
就是從事音樂表演 一年的收入是 50,000 塊。
所以她放棄的所有的 這個東西的總和,也就是你的機會成本,當然就是付出的
這個金錢付出 52,000 塊錢跟 這個時間沒有賺應該賺而沒有賺到的音樂表演
50,000 塊,所以 加起來就是 10,2000 塊。
所以這整個機,一個人的選擇 那整個機會成本其實最重要的部分 不僅僅是在你真正在當時所付出的金錢
而是你現在這個時間,如果你不做這件事情的話 你可以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好
那這剛剛講的是這個第二個部分,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那第三個部分呢,我們就來可以- 進入人們 怎麼做選擇這件事情。
那原理 3 呢,告訴我們呢 一個理性的人呢,是可以在「邊際」上面做出選擇的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那這句話其實有很多名詞需要解釋
比如說「理性」是什麼,比如說人們是怎麼思考的 那當然最重要大家可能也是最陌生的詞彙就是「margin」,「邊際」是什麼意思這樣
那什麼是理性呢?經濟學家其實對理性的 要求其實是相對上是算蠻寬鬆的
那我們其實認為只要一個人他知道他的目標是什麼,然後他可以有系統的,而且
有目的性地去動員他手邊所有的資源,然後去朝這個目標有效率地去邁進
那我們就說這個人是理性的。
那個體經濟學裡面其實 後來也就有發展一些數學工具,那試著要來詮釋理性這件事情
那在裡面的假設其實需要的也很簡單 它只需要就是,一種在數學上所謂的第一性,那它其實
用一般的文字來解釋就是說,如果我告訴你蘋果跟橘子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那你告訴我說蘋果,然後 你,我拿橘子跟李子給你呢,你說你比較喜歡橘子
那這樣子,當我再拿蘋果和李子給你的時候呢,如果你可以回答我說「我比較喜歡蘋果」
那這樣子你就符合第一性;那如果你告訴我說,我比較,你反而就比較喜歡
李子而不喜歡蘋果,那這樣就有點怪,讓人陷入一個 偏好的無限詭圈裡面。
只要你的偏好、 你的決策是這樣子的情況的話,那你
其實就是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你都已經符合了理性的標準這樣。
那也有很多經濟學家他到了 很多地方去做這種就是偏好的第一性的測試
那他們大概發現只要是五、 六歲以上的小朋友,大概
幾乎都可以符合這樣子的假設,那甚至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跑去這個精神病院 去做這樣子的
survey,那他們發現大部分的精神病患 也都可以符合這個偏好的第一性
所以我想理性的這一個要求其實應該是沒有 太大的問題。
那「邊際」這個詞呢,相對上就比較麻煩一點 那因為大部分的決定喔,其實都不是
all or nothing,不是就是說我完全地要這件事情,或者是完全地不要
而是我都是 involve 一個叫做所謂的 marginal
change,一個邊際的 改變,就是在你目前所有的現狀之下,你問你自己我要不要再多做一點
好,比如說你今天要吃這個晚餐了,那不會就是說晚餐要不就一碗飯
都不吃,要不就吃五碗飯,我們不會,平常不會做這樣的決策,我們反而會是說 我們要吃半碗、
一碗、 一碗半、 兩碗,所以說,當你在已經吃了一碗
的情況之下,你問你自己我要不要再多吃個幾口 那這個就是一個邊際的改變。
那一個理性的人呢 在做決策的時候呢,他大部分的情況之下都是在現狀的情況之下問我自己說,我再多做一點
好不好?以剛剛我舉那個吃飯為例的話
那很簡單,就是你已經吃了一碗了,那我就問自己要不要多吃個飯,那這就是一個 邊際的這個決策這樣。
那在這個情況之下你就問說,我多吃半碗的好處是什麼
多吃了多飽一點,那壞處就是待會可能會肚子不舒服,那你就去在這上面去做一個選擇這樣 好,那所以在這個
evaluate 這個成本 跟效益的時候呢,我們通常都是在這個邊際上面
去做我們要怎麼樣做這個決策的考量 所以這個邊際的改變,這個
marginal change 呢,我們可以把它定義成就是一個 small and
incremental adjustments to an existing plan of action 就是一個比較小的,然後比較這一個
這樣子多做一點,多做一點的這樣子的調整,那再一個你給,已經給定了你原來的這個 計劃之下。
好,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學生,他現在可能可以問你 你可能可以問自己說,我要不要在學校再多待一年
那多待一年的好處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你就,你的學歷就會多一年嘛,你多學到一點東西
那你的成本就是什麼?那當然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就是你要付,多付一年的學費 然後還有這一年的時間你就不能去外面打工,做其他的事。
那如果一旦你決定呢,你多留這一年的好處大於 剛剛你這加起來所有的學費啊,還有你這
多這一年你不能賺的錢,那這樣子的話,你最後比較的結果 你決定就是,欸,我還是願意多待一年,那這個就是一個
marginal change 搭配我們剛剛前面講的,機會成本的考量的一個想法這樣
那,從廠商的角度來看,廠商其實也是在做這件事:我今天是不是要在這裡多設一個廠
或者是我要不要在這裡多僱用一個工人,其實要問的都是,我多僱用一個工人的時候,或者多- 設一個廠的時候
我的成本是多少?那這個是成本的部分。
那好處是什麼呢,就是我會多生產 一些產品出來,那這些產品拿到市場上賣的時候可以給我帶來多少好處
那如果這些產品拿到市場上賣可以給我多帶來的好處大於 我多僱用這些工人或者多設置一個廠所產生的成本
那我就去做這件事,所以這當然也是從廠商的角度來看
這也是一個它從邊際的角度去考慮它的決策的一個 這個原因這樣。
那另外或許也有一個比較 呃,有趣,也不能講有趣喔,有一個比較
奇怪一點的例子,就是前幾天有一個新聞說,印尼出現了一個 140
歲的老人這樣子,那當然這個 一個人到底能不能活到
140 歲這個事我們並不知道,那印尼這邊的這個 他們的 vital
statistics 的登記,衛生單位的登記是也有問題的,不過我們先假設就是這個人的確就 活了很久了。
那記者就去訪問他,然後問他說你活了 140 歲,那你的心願是什麼?那沒想到這一位老人家居然說我的心願就是我很想死這樣子
那其實,你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 這個其實也是一個 Marginal Change
就是對這一位這個 這個人來說,他覺得他多活一年他的好處就是 他可以多看看一年的世界,可以多享受一年的生命。
但是壞處當然就是 他要 endure 這個,他要忍受這一年他 因為身體老化所帶來的很多成本。
那對他來說 他可能已經覺得多活這一年的好處已經幾乎快要跟它的壞處快要
一樣了,所以他就可能不太願意在 Marginal
在邊際的這一個角度上面他就 不太願意再多活一年。
那這個概念其實跟經濟學家在研究這個 自殺,所謂的 economic
suicide 其實是有相當程度的關聯的。
因為自殺 基本上就是說,你決定在這個時候終止你的生命,那一定就是你認為你再多活下去的好處已經
小於壞處了,那不管它是因為你在心理上或者是在這個經濟上發生了什麼事情 好,所以這樣子的概念其實用
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這一個自殺這個社會現象,就會變得非常有幫助
好,所以剛剛講的是這個第三個,就是理性的人會在邊際上面做出反應
那不過經濟學在過去幾年其實也面臨非常多的挑戰
那其中一個挑戰就是有些人會覺得說,啊人們真的 有像經濟學家講的這麼理性嗎?
還是人們其實就是充滿了非常多 的這一個在情緒上面啊、 或在心理上面啊,其實都是 非常地脆弱的。
那這個議題其實在發酵的過程當中,就有人把它 講成是一個所謂的
homo economics 跟這個 Homo sapiens 就是
Homo sapiens 就是現代人的這個 學名嘛。
那 homoeconomics 那就是現代經濟人這樣子,所以就是一個經濟人跟現代人 之間的對決。
那這些人認為說呢,經濟學家講的理性的經濟人呢
其實就是在現實世界裡面是不太可能看到這種人
那為什麼?因為這些人就是都要在想所有的問題的時候都要想得非常地精細
然後可以解決這個連一般數學很好的人可能都沒辦法
就是馬上就可以解的這一個所謂的最適化的問題 那一個這個
homoeconomics 一個經濟人最好的例子 其實就是各位如果在看電影的話,就是這個
Mission Impossible 裡面的 Tom Cruise 對不對?那你看了好幾集,每一集他都
有非常這一個困難的任務要完成,然後每一集他都在奔跑 好,那他奔跑的過程裡面呢,你會發現他都
腦子裡面就一直在計算,就是說我在這裡以這個速度跑了這個 20
公尺之後我要往右轉,再 跑五公尺之後,我要往左轉,然後最後拉了一個繩子吊下去之後離這個地面三公分這樣子
那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做出這麼精細的
決策,反過來說呢,雖然我們說人是理性的,但是
有很多人也會認為說,一般人可能反而比較像是我們在卡通裡面看到的這個派大星或者是海綿- 寶寶一樣
他們是這個比較、 雖然也很努力地想要把事情做好
但是呢,他們卻也很容易就被騙,很容易分心,那也很容易就是事情想一想 就算了,不要想了這樣子。
那這個其實經濟學是有一些 term 來討論這些問題的,比如說剛剛 講的這個我們就說所謂的
Bounded rationality 有限的理性,就是你想到某一個程度 你可能那個成本就太大,你就想不下去。
那你也很容易被騙,那也有人在討論,比如說 有所謂的 framing effect
就是你把一個問題用不同的這一個 結構來表達的時候呢,那人們的
選擇可能反而,明明是一樣的問題,但人們的選擇可能反而就會 因為你的這個 framing 而有所不同。
另外,經濟學也有討論這個所謂的 Procrastination 就是拖延
好,那明明就是你現在做比較好,那你就會告訴自己說,等明天再做。
可是到了明天之後呢,你又告訴自己 又明天再做,所以事情就永遠做不完。
所以一般人也的確都有這種毛病 那這一個領域呢,其實也有經濟學家在鑽研,他不在我們
在這一次課程的討論的範圍裡面,但是各位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
這就是所謂的 Behaivior Economics 行為經濟學,那它是在我們這個經濟學上課
大一的課程裡面呢,是會有一些討論的。
不過整體來說,因為我剛剛也提到,就是 經濟學家對於理性的要求,其實是並沒有那麼樣子的
Sophisticated 所以大部分的人類行為,當我們用理性的模型
去描繪,然後去跟現實世界的資料做 對話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這個理性模型的表現是相當不錯的
好,那這個工具,所以我們現在對經濟學家來講,這個 以理性基礎出發的工具,所推導出來的模型,就還是
這個主流的經濟學,還沒有辦法放棄它,一直在使用的工具這樣
好,所以這剛剛講的第三個,就是 rational people think of the margin。
那接著下來 我們就可以進入這個第四個原理,也就是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們會對誘因結構做出反應。
那誘因結構顧名 思義呢,其實就是引誘你去做某一些事情的原因
那這個原因,通常可能要不就是一個 reward
就是一個獎賞 好,就是說,你趕快來把這個功課寫完,那老師就給你三顆糖果
或者這是一個 punishment,如果你做了某一些不該做的事情,你就得被罰站,甚至是被罰款,甚至
被關到監獄裡面,所以只要是可以讓你改變
行為的某一些外在的結構,這個我們都可以把它稱為是誘因 那誘因結構呢,其實通常我們指設的是所謂的
monetary incentive 就是金錢上面的誘因,你做什麼我就給你錢,或者是你做什麼不好的事,我就罰款
但是除了金錢的誘因之外,其實也有很多包括內在的動機,或者是
社會的動機,其實也都會給你造成這個誘因這樣子。
好,比如說你自己內心 如果有一直被教導說,哪些事情是你不能做的,那你做這些事的時候
你就會非常有罪惡感,那這個也是,某種程度上面也是一個誘因結構 或者是這個社會或許並沒有在金錢上面
獎賞你或處罰你,可是大家會給你一個鄙視的眼光,比如說你到了這個
捷運上面,如果你坐在博愛座,然後又假裝在打瞌睡的話,那可能你就會覺得旁邊的人是不是-
就會這樣子 覺得看著你這個年輕人,到底在做什麼?那你因為擔心,所以你就
乾脆不要去坐博愛座,那這些其實都是就沒有人給你錢或罰款
對你罰款,叫你做或者不做這些事,但是因為你有社會的壓力 所以你就決定做了,所以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所謂的
social 的 incentive 所以誘因結構,其實不是只有單純很狹義地就是跟金錢有關係而已
好,那一個理性的人呢,那當然他在做決策的時候,我們剛剛講過他
就是會對誘因結構做出反應,因為不同的 誘因結構,就代表你的那個成本跟效益的結構就
改變了,所以你當然一定得要就著外在環境的改變,去相對應地做出 你對行為上面的調整。
比如說,如果今天這個汽油的價格上漲 那你要不就是怎樣?就是少開車然後多搭捷運,要不就是你還是繼續開車
但是你可能就會,比如說改開這一個所謂的汽電共生的 hybre
hybre cars 好,那這些就是你對於汽油價格 上升的這個誘因結構的改變,你自己的行為做出的一些調整
好,那又比如說,如果今天政府決定把香煙的稅負調高的話,那麼
一般人,特別是這個年輕人,因為他們所得比較低一點,那他們就會比較少買
少購買香煙,那這個也就是因為,你的這個香煙價格
改變,然後就是購買香煙的誘因結構改變了,那讓你在消費香煙上面 你的這個消費量就減少。
所以這些都是誘因結構改變人的行為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那我們可以再舉另外一個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例子,如果你喜歡打籃球的話 那麼這個籃球皇帝
LeBron James 他當年在高中畢業之後,他就選擇直接投入
NBA 的選秀 而沒有這個繼續在大學唸四年,那這個
趨勢是在過去十幾年來就是經常發生,但是在更早期的時候,其實一個 NBA 球員
事實上是會被 expect 他必須要這個唸完大學四年的
這個學位,然後再開始進入 NBA。
但是對於 LeBron 或者是像 Kobe Bryant
這麼有天賦的球員來說 他如果決定去唸大學四年,那
當場就代表他少賺了大學這四年 的 NBA 的薪水嘛。
所以它的誘因讓 他不要唸大學的誘因結構,事實上是非常非常大的
那有多大呢,Lebron 第一年的合約就是三年有
43 個 million,4300 萬美金,那你告訴
我,有哪一個人念了多念了大學四年可以多 可以來補償這
4300 萬美金的損失,那答案當然是沒有 所以不管是
Lebron 也好,或者是 Kobe Bryant 也好,他們不念大學事實上
完全就是一個非常理性的,而且正確的 決定原則。
好,那這裡的話,我想 前面這四個呢,四個這個原則呢,我們也可以用一個例子
簡單的例子呢,來跟大家說明,就是我們怎麼樣用這些原則 來作爲決定的參考,那這裡有一個非常簡單的
exercise 比如說,如果現在呢你有一臺這個,有一輛這個捷安特的越野登山車
好,那你已經花了 1000 塊錢在修理這臺車子上面了 然後你準備把它賣掉,可是在
最後一刻,你要賣的之前呢,你的這個變速器就壞掉了 那你可以花
600 塊把變速器修理好 你也可以就是在 PTT 上面 Po
的時候,你就說這臺車子變速器壞掉了 好但是你可以去修這樣子,OK?好,那現在我們就來問
在以下的這兩種情況之下,你到底是應該先把變速器修好再拿去賣呢
還是就是把這臺腳踏車就直接在變速器壞掉的情況下拿去賣 第一個狀況是這樣子,在
PTT 上面告訴你說就是,如果你這臺車變速器是好的 你可以買到 6500
塊,可是如果壞了的話你只能賣到 5700 好那第二個例子是呢,第二個
case 是呢 好的話呢,變速器是好的話你可以賣 6000
塊 但是變速器如果是壞掉的話,你只能賣 5500
塊 好,那我們就可以來看,既然成本
修理變速器的成本是 600 塊的話,那麼如果在
PTT 上面 你變速器是好的,你要賣你可以賣 6500,然後如果不好的話 賣
5700,那麼你去把你的變速器修理好 你的 benefit
是多少,當然就是 6500 減掉 5700,等於多少 800。
所以你修理好了變速器之後 可以多得到 800
塊,但是你的成本就只有 600,所以你需不需要做這件事情
當然是需要,因爲這樣你的這個獲利就會增加 好,所以 it's worthwhile
to have this transmission fix 好可是如果今天是,如果變速器好的話你可以賣
6000,但是不好的話你可以賣 5500
那這樣子的話你要不要讓它修理呢?那當然在這個情況之下當你修理好的 你只要你
benefit 只有 500 塊,可是你卻得要花 600 塊錢
來修理這個變速器,所以當然這個就是不適合,所以你就不會 去修理變速器。
所以這個例子其實就是告訴你說在不同的誘因結構之下
你事實上是會根據這個當時的狀況,那你的決策就會有所不同,所以這個就是誘因結構 會對你的行爲、
人們的這個行爲做出反應,人們的行爲會對誘因結構做出反應最好的例子
那在剛剛這個修理腳踏車這個例子裡面呢,有一個數字 1000
塊是我們一直都沒有用到的,那這 1000 塊就是你之前已經花在修理
腳踏車上面的錢,那這 1000 塊呢,在你做決策的過程當中 事實上是不會進入你的這個決策過程的,因爲它跟你
接着下來要做什麼事情,然後會獲利多少是無關的 所以這
1000 塊在經濟學上面就會有一個 比較特殊的術語,叫做所謂的
sunk cost 沉沒成本,所以大家一直都會強調說,在你做
決策的時候,沉沒成本本身是不應該被 你考慮進去的。
那沉沒成本的定義就是,是一個在你做這個決策之前就已經發生
而且已經無法逆轉的成本了 那這個就不能夠被算在機會成本的概念裡面
好那這件事情呢很重要,所以大家一定要記得這樣,那我可以舉兩個例子
舉兩個情境,第一個情境是你在一個賭場裡面
第二個情境是你現在深陷在愛河裡面 那這兩個情境呢,其實相似的程度
是遠大於相異的程度的,因爲你們都在賭博 好可是當你在賭場裡面的時候呢,如果你今天在決定
我要不要繼續花這 100 塊來賭這 21
點 那你要問自己的應該是說,我開始下去賭的時候
賺錢的機率是多少,賠錢的機率是多少,然後算一算看看合不合,你要不要做這個決定
可是很多人他會說,不管是你看這個電視
影集啊,常常會有人的台词就會是說,我一定要把我的本翻回來,因爲我在已經 在這個賭場之前已經輸掉了
100 萬、 1000萬 OK?可是當他在說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他就是在把已經發生的 sunk
cost 拉進來他現在要不要繼續 繼續參與這個賭局的這個行爲裡面
那這個其實在機會成本的概念上面,在決策的過程上面 這個都是一個不理性的行爲。
那剛剛另外我舉的另外一個例子說 如果你今天深陷愛河,那假設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就要跟你分手了
那你現在就開始非常傷心非常難過,然後想盡辦法想要挽回他 那在這個過程裡面,你很可能也會跟你的親朋好友說就是,我很想要挽回
他,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因爲我們以前有了非常非常 多的美好的這個美好的時光,那我之前花了非常非常多的心血在他的身上
好那在這個情況之下,你可能也要問自己說,你把以前發生的事情
然後這個下沉成本拿到現在做決策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行爲 理性的行爲。
還是你要去想說就是,我現在要問自己的應該是,我現在還會花多少力氣
然後才能夠挽回我的這個前任的另一半 然後挽回的機率是多少呢,挽回之後呢
這個可以給我帶來多少的這個效用呢,你從這個角度去想,就比較不會被過去
已經發生的事情綁架了你的決策
好,所以這個就是所謂的下沉成本不應該進入機會成本的考慮裡面
那另外一個呢,我們也可以稍微來討論一下的就是,我們前面講的 非常多跟誘因有關的事情。
那在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情況之下,可能我們都可以發現誘因的蹤跡
不過誘因有時候也就會發生在你最意想不到的 情況之下。
那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那這是一篇 非常有名的經濟學的論文,是刊登在這個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芝加哥大學發行的 這個期刊。
那這篇文章呢是去研究 墨西哥的性工作者,他們怎麼樣去
charge 他們的這個顧客這樣,然後這個調查的結果是發現說
如果顧客不戴保險套的話,那平均 這一個性工作者可以
charge 的價格,會比戴保險套多了 七八十塊美金,那你馬上就會想說那怎麼會是這樣呢,那不是應該
這些性工作者都應該非常有知識,知道會有很多 STD 嗎 所謂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那爲什麼他們還是
會做這件事情呢,但是如果你把墨西哥的整個勞動市場的價格去計算的話,你就會發現
對於這一些性工作者來講 他每接一次這樣子的
case 然後多賺那 70 塊,然後在他的這個
那幾年的工作生涯裡面,他可以多賺到的錢 然後再跟他可能會
得到傳染病,然後必須要治療的成本跟效益比較起來呢 看起來最後是做這個行爲是划算的
所以這個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就是在不同的 情況之下呢,那
誘因結構不同,人們也會做出不同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