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們要探討的是中國傳統史學裡面,事實與價值 的複雜的辯證關係。
可是我們首先一言以蔽之啊,
事實與價值的在傳統中國史學的辯證關係,是表現在中國史學家思想中
理與事的關係。
大致可以這樣講,當然每一個時代,每一個 史學家、 思想家有各種細部的差異,那
我們從宏觀的立場來講,我們可以說啊,在公元第10世紀啊, 北宋以前啊,的中國史學思想
基本上是理在事中, 例如:司馬遷的《伯夷列傳》,以伯夷
叔齊餓死於首陽山這個事情想要來深思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個理是也,非也, 是可信嗎?是不可信嗎?這個問題,那麼到了北宋以後呢,理學發達了,
那麼於是呢,理成為在歷史事實之上的一個普遍的理哲。
在我們進入 中國史學思想的理與事的關係之前,
我們再來看一下中國史學家重建事實,他有各種依據,各種材料,
第一種是文字史料,如《史記·伯夷列傳》說"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也。
" 《史記》的《五帝本紀贊》,那個司馬遷就說這個
我們要研究遠古的歷史,總之以不離古文者近是。
文字史料 是最重要的一個重建事實的依據。
第二個是 中國史學家常常從事實地考證。
司馬遷寫《孔子世家》去過魯國,
到了孔廟,觀孔子廟堂,看他的 車服禮器,他想像當年
孔門師生在這裡這個實習
禮其家,余低迴留之不能去,我在那裡徘徊,
遙想這個孔子當年不忍心離去。
這是一種實地考證。
那麼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裡面這個也說,他為了
寫屈原的史實啊,他除了文字資料, 他讀離騷,天問、 招魂等等之外,
非常地同情屈原這一個人的這個 的這一個此心此志。
他還到過湖南長沙啊,去觀察屈原這個 自殺的那一個地方啊,他說想到那裡就
流淚,想見屈原這個人的為人處事。
第三個傳統史家 重建史實的根據是依賴出土文物。
遠在宋朝以來,就有以各種古器物
來考定這個古史,比如說《宣和博古錄》。
到了20世紀上半葉,那麼這個 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對
現代中國人在陳述3000年前 中國的偉大時光。
這個 清朝內閣大庫檔案的這個公開, 以及這個敦煌
經卷與壁畫都是現代史學家 重建清史、 重建
中古中國佛教信仰的歷史事實的依據, 那是出土文物。
那麼到了20世紀下半葉以後, 出土的就更多了,比如說馬王堆的《漢墓帛書》,
比如說郭店楚簡等等, 比如說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簡稱上博簡》,這些出土文物都成為現代 學者重建過去的依據。
那麼但是傳統史學裡面啊, 重建這些事實啊,依據這三種這個主要的這個
材料,那到底什麼是歷史事實?這個 問題遠在上個世紀1961年的時候呢,
這個英國的 《惡果史》 重要史學家就有一本書叫做《什麼是歷史》。
如果問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可以說啊, 中國傳統史學家所謂的事實呢,
並不是現代實證主義者口中的那種赤裸裸的
歷史的事實,實際上中國傳統史學家所謂的
事實與事實背後的價值是互相滲透的。
我們甚至更進一步來講,是通過 史學家的價值觀而折射的事實。
因此,價值與事實的互相融滲使司馬遷可以提出
史學工作,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那可是我想再進一步指出的是,在傳統中國史學裡面啊,
事實與價值是一種辯證性的關係。
我所謂的辯證性的關係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意思可以有兩點。
第一點就是事實的意義, 只有在價值的脈絡裡面才能彰顯。
這什麼意思?我們舉日常生活為例加以闡明,
比如說,一個人拿一把刀子
割斷另外一個人的手的小指。
這一個行為這個事實及本身的意義只有看
這個事實是發生在什麼價值脈絡裡面,
這個事實的意義才能夠被解明,剛才講的那個事情如果發生在綁票
犯剁 用刀子剁掉肉票的小手指,
向他的家人 勒索金錢,這是人神共憤的行為。
可是如果发生在醫院的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醫院的外科手術房,
那是痌瘝在抱的救人的偉大的美德。
好,那麼我說的辯證性關係 的第二點,就是價值實際上已經潛藏在事實裡面。
某一個事實啊,歷史事實的發生,它都 存在着它都潛藏着一種未經明言的
沒有講出來的一種價值理念的意思。
那麼歷史中的價值啊,我們看到幾千年來傳統中國史學家,
他們透過對事實的書寫來彰顯他們心目中的價值。
當太史公司馬遷寫完《伯夷叔齊列傳》以後啊, 他很感嘆,他說
我們用白話文翻譯,他說有人說啊, 天道是公正的,它不會特別
那個那個照顧任何一個人。
但是呢,它常常對善良的人特別加以眷顧。
好,那
司馬遷接着講,他說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善人了吧,難道不是嗎?
那他們累積了這麼多的仁德,他們的行為這樣地高潔,他這樣的人卻餓死了。
那孔孔門的弟子啊,孔子特別推薦顏淵好學,
可是顏回這個人一天到晚吃不飽, 而且終於很早就死了。
司馬遷這一下他就感嘆,他說天之報施善良的人,
難道是這個樣子的嗎?那像那個壞人,那個盜蹠哪天
殺那個善良的人, 把他們的人肉啊,這個做成肉鬆。
他說這樣的暴戾恣睢,
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那這樣的人竟然這個吃地白白胖胖,活到
很老,這個到底是按照什麼原則呢?我實在非常困惑啊,所謂的天道
是嗎?不是嗎?那麼 司馬遷寫歷史,他是要經由伯夷叔齊
經由顏回餓死這種事情 來思考一個價值命題。
那麼 因此中國的歷史學自古以來,它是為了
解讀歷史演進中所潛藏的那個「道」 或者「理」。
這才是中國史學家 研究歷史的目的。
而傳統中國的史學的「理」呢, 它有雙重性格。
一方面來講,這個「理」它是自然界的「規律」,是所謂 principle,例如
E=mc^2 那一種客觀的自然界的「理」。
可是另一方面呢,傳統中國史學中的「理」,它又是人事界的 norm,那種「規範」。
那歷史中的「價值」 正是
20 世紀偉大中國 國學大師錢穆錢賓四先生所謂的歷史的「意義」。
歷史的「意義」就是歷史事實中的那個價值。
錢先生講 他說,現代的學者研究學問
都知道注重材料和方法,但是做學問,當知 先應有一番意義。
是的,他注重的是歷史中的價值。
可是呢,傳統中國史學思想裡面的
那個價值,或者所謂的「道」,卻具有以下幾個 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這一種「道」「一元論」的色彩很重。
第二點呢,它既是宇宙間的「所以然」 我剛才講過
E=mc^2 1+1=2 等等,但是呢?
這一個「道」呢,它又是倫理學的「所當然」。
也就是 to be 跟 ought to be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道」是融合為一的。
我們先講那個「一元論」的色彩。
這種「一元論」的色彩 的「道」,在中國傳統史學家
的各種史學著作裡面非常的多 屢次出現,比如說公元第七到第八世紀
唐朝的劉知幾撰寫的一部《史通》。
在《自序》裡面,他說,他這一本書
雖然是以歷史為主的,但是它觸及的方方面面非常多。
上窮王道 下掞人倫,總括萬殊,包吞千有。
這一個「道」是 貫通王道、
人倫,包括一些 滲透到一切具體而特殊的萬事萬物的。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 寫《稽古錄》,他的《資治通鑑》直到今天
還是卷帙最浩繁、 字數最多的 通史性著作。
司馬光在他另外一本書叫《稽古錄》裡面說
夫國之治亂盡在人君,人君之道有意,其德有三 其才有五。
他說,天下治亂的最關鍵是在統治者 那麼這個統治者的道只有一個
這個道上自生民之初,下達天地之末,有國家者 雖千變萬端,不外是矣。
這是很明顯的一種「一元論」色彩濃厚的一種 「道」。
這種「道」在他看來可以在歷史中被發現的。
在宋末元初,為司馬光《資治通鑑》
撰寫註解的 《通鑑胡注》,陈援庵先生
在抗戰時期就撰寫 《通鑑胡注表微》。
陳援庵 先生是 20 世紀偉大中國史學家嘛。
那麼為《通鑑》寫注的胡三省
他有一段話就敘述
「道」與「史」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價值 與事實之間的關係。
他說這個道無不在,散在事為之間 因事之得失成敗,就可以知道
之萬事亡弊。
史可少歟!就是說史 這個歷史太重要
不可以不讀,不可以少,因為讀歷史可以知道「道」。
「道」和「史」之間是一個辯證性關係。
可是這個「道」,我剛才 的一個命題是說,這個「道」具有「一元論」的色彩。
在這樣的「一元論」色彩也出現在王夫之解釋 《資治通鑑》的「通」這個字。
我們知道船山先生 在明朝滅亡以後,躲在船山
編著傾心,寫了很多書。
其中的《讀通鑑論》,是他讀《資治通鑑》 的這個評論。
他裡面解釋 說,《資治通鑑》的那個「通」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君道
國是、 民情、 邊防、 臣誼、 臣節、 士之行止已
無辱者的道理,學之守正而不陂者的任何道理,統統在這裡。
所以,因為這個「道」是遍在的,這個一元性的「道」是遍在的
遍在於歷史之間,所謂可以稱為「通鑑」,可以稱為「通」。
傳統歷史中國歷史學家從歷史中歸納出「道」 這種「道」是宇宙運行的必然理則。
而這種「道」 又是人倫日用的當然之理。
於是我們可以說 20 世紀以前的中國史學是結合了「事實判斷」
與「價值判斷」二者為一體而冶之 而朱子的以「理」為核心概念的
哲學更是集其大成。
南宋以後 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歷史觀,常常採取一種
「超時間」的道德立場,也就是所謂的歷史的「道」 或者「理」。
因此我們可以說從公元
第十世紀理學大興了以後,中國的歷史思考
受到了理學的影響,而具有某種「非歷史」的甚至是「反歷史」的
性格,使史學淪為倫理學的附庸。
它的好處 就是讀歷史不只是一種知識的遊戲,也不是像
西方的史學鼻祖希羅多德那樣地,只是
他的《史記》初稿完成以後,還當眾誦讀 得到的
20 塊錢希臘幣 那個時候叫 talent,20 塊錢的希臘幣的獎賞。
史學不是為了這樣,史學是 在中國文化裡面,是「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如司馬遷所講,是
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要提煉那種具有宇宙論與倫理學意義的「道」。
這是他的長處。
但是呢,他也有他的問題,他的問題在於呢
「道」的「一元性」色彩太重,他忽略了歷史的複雜性與多元性。
特別這個「道」的雙重性格 既是倫理學的應然
又是宇宙論的必然。
並且兩者合而為一,因此對於歷史中一再出現的
「惡」的問題,特別是對於「惡之來源」 就是說為什麼會有「惡」這個問題
未能提出非常 周嚴的、 具有解釋力的解答。
好,那麼以上我們分析今天的第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