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以上對 21 世紀的這一個
這個兩大趨勢的分析,以及 21
世紀 三個主要的挑戰的剖析以後,我們啊
就站在一個比較好的位置,可以來 思考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對我們 21 世紀具有什麽意義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先從這一個人文傳統的內涵 來講起。
這一個內涵的第一點是 儒家傳統非常強調「自我」的覺醒
21 世紀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加速發展的新時代,創造
我們要創造生命的意義,必須以「自我」的覺醒作為前提跟基礎
而儒家人文精神的資源對於 喚醒生命中紛呈的「自我」具有
極大的這個價值與意義
是的,往事並不如煙,儒家人文傳統
呼喚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
正如京奧開幕式上,孔子 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慢慢歌頌那個樣子
是的,那麼儒家以「心」作為基礎的人文精神
這個表現在很多的儒家經典裏面,比如說孔子說啊 他
15 歲的時候就立志向學,30
的時候啊他基本上已經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了 孟子說啊,他
40 歲以後啊就不再動心 我們可以說東亞儒家人文精神是 21
世紀 這一個全球化時代文明衝突與價值理念撞擊中 最重要的「安魂劑」
那剛才我們這一個論點 就必須要進一步的來剖析。
我們首先講孔子的「自我」觀,在亞洲各大
思想傳統裏面呢,孔子是自我的肯定論者,他用積極的
主動的語言來跟他的學生討論「自我」的問題,鼓勵學生應該行於正道,達到
「君子」的境界,並且透過個人的「意志」來加以 貫徹。
他說要不要成為一個君子,要不要成為一個仁人是靠 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
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 這個「為仁由己」難道是依靠別人的嗎?
是的,那麼孔子主張「自我」是意志方向的決定者
他肯定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我」是一個自由的主體,而他更進一步肯定
世界的規範是源於我們主體的意志 所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正是這個意思
那第一,孔子私塾弟子 自居的孟子,他更把
這個「自我」的價值根源啊這個賦予一個 這個宇宙論的基礎。
孟子說,我們只要深入我們的 內心,我們就知道我們的本性,也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天的 意志。
是的,那麼孟子挺立了 2000
多年來東亞知識份子的那種人格 我們遙想
2000 多年前,孟子的人格的魅力,他說什麽叫大丈夫呢?
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啊。
至今 好像還這個對亞洲知識份子發出了他的召喚
那麼荀子這個戰國時代最后的一個
重要儒者,也是強調這個自我呢
是這個可以經由
作為主體自由的這個
我們自己經由這個學習這個過程而來建構的。
荀子在 《勸學》篇裏面用「欲」這個字啊,來點出人與世界的關係是
取決於自我的意志,這和孔子所講的是一脈相承的
那王陽明的自我觀呢是在身心互動、 身心一體裏面
來思考的 ,他說什麽叫做「身」呢?其實就是「心」的形體運用而已
什麽叫做「心」呢?其實就是「身」的靈明主宰的意思;什麽叫做「修身」呢?就是要做
好的事情,要去除壞的事情。
所以說最後 結論他說呢,所以啊要「修其身者」,必須要在「先正其心」
這個是他這個在解釋《大學》這一部偉大經典的一篇文章
叫做《大學問》裏面對於「修身」、 「正心」這兩個名詞 非常精彩的解釋。
那麼從跨文化的視域來看 這個儒家的「自我」與「他者」的
融合之下,儒家自我觀包括兩個面向:第一個
是就身心內部來講,儒、 釋、
道,乃至基督教 都強調身心互滲,強調身心是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
比如說在《聖經》裏面
耶穌告訴彼得說啊,你要祈禱要 這個要小心,你的
心誠然是願意的 可是你的身啊是脆弱的,這蘊含著
身心它是有一個緊張的拉扯的 聯動的一種關係
接著我們從人與世界的關係來看呢,儒家道家跟基督教都主張
自我的轉化是世界轉化的這個基礎,東亞儒家
人文精神第二個內涵呢,那就是 他主張天人合一。
中日韓各國的儒家學者多
從「自然」契悟「人文」,其實從「自然」契悟「人文」的意義啊,這是
遠古以來啊中華文明共同的平臺,從《易經》的《繫辭傳》
到《道德經》,從「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來思考到天地都尚不那麼長久,何況是我們人呢?
那遠古以來中華文明
主張「自然」與「人文」同步共感 這個
20 世紀 上半葉,奧國著名心理學家
榮格 Carl Jung 他不懂中文,那麼他為他的朋友
這個德國漢學家 Richard Wilhelm 所翻譯的《易經》德文版
寫一個很長很長的一個導論,那麼這篇導論非常的有
見識,他說呢從《易經》這部經典來看呢,遠古中華文明吶
有一種潛藏著一種「共時性原理」 他說這種共識性原理啊與近代
科學的因果律是不一樣的,它是注重這個不同的
現象之間的聯動關係,並且注意
這一種關係與觀察者內心的狀態之 這個互動性。
他用共識性原理來形容古代中國思想 世界裏面「人文」與「自然」交互滲透的關係
那麼這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啊 特別強調人要對大自然感恩
人與大自然是融合的關係。
《論語》這部經典一共有 15988 個字,那麼
這個在這一部經典裏面呢,有很多 先秦孔門的對話是那樣的扣人心弦
其中對我們現代人最具有啟示的那就是《先進》第 26
章 《先進》第 26 章裏面孔子啊和他的學生 問他的學生說,你們啊將來如果有人真的知道
你的才能啊那你要做什麽?有的人要做 一個這個祭禮的時候啊的司儀;有的人要做大官
等等,「夫子哂之」「哂」就是口字旁,右邊一個東西的西 就是竊笑的意思。
那麼到了曾點啊,他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一個學生
曾點說啊,不好意思,他的那個志向跟 其他的同學不一樣,那孔子說無妨啊你講一講
那曾點說啊,我的志向只是要在這個淡淡的三月天
穿上剛剛做出來的春天的服裝,跟成年人五六個、 小朋友六七個 到沂水去洗洗腳,唱唱卡啦
OK「詠而歸」,夫子說 孔子說,孔子喟然歎曰:哎呀,太棒了「吾與點也」
這一個對話裡面所呈現的那一種所謂
宋朝以後的人講呢,叫做「曾點境界」正是注重這個
人與自然的協調。
儒家 不只是講人與自然的協調,因為道家也這樣講。
儒家更重要的,它強調人應該順應自然 而提升他的道德的內涵。
孟子有非常著名的叫做「養浩然之氣」嘛
他的所謂「浩然之氣」說這種氣呢這個
「至大至剛」你「以直養」而不要去傷害它,則「塞於天地之間」,這種氣啊要跟
「義」跟「道」相配合,如果沒有的話這個氣就會萎縮掉
我們知道「氣」這個關鍵字啊是
中華文化數千年來最重要的關鍵字,中國人 寫文章講究文氣通暢;這個
畫畫講究氣韻生動;那麼這個
中醫解釋啊致病的原因,說是血氣不暢
血氣不通等等,那麼可是只有到了孟子的手上,氣才從
自然義取得了道德義,他並且鼓勵我們要順應自然,而提升
道德的內涵,這是儒家人文精神的 天人合一另外一個積極的面向
儒家人文精神第三個內涵,我認為 是儒家特別強調學習,我們知道《論語》一開始
第一個字就是「學而時習之」,它的第一篇就是《學而》,我們知道這個
《荀子》的這個第一篇就是《勸學》 荀子講「學莫便乎近其人」
儒家特別強調「溫故知新」
數千年來,中日韓知識份子思考問題的起點就是經典 《論語》啊、
《孟子》啊、 《大學》啊、 《中庸》啊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可是我們要
注意儒家經典啊它是一種體驗之學,它不是一種廓爾之學
現代人所謂的論述,所謂的這個 Foucault 這個 20 世紀法國思想家
Foucault 所謂的 discourse 古代的人從春秋以來,他們之所以要學習
《詩經》他是要致用的,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那你那個詩經
305 篇雖然背的很熟,又有什麽用呢? 是的。
那麼這種以體驗做基礎的經典閱讀傳統啊 講究身心合一
那就是經典中的價值,要經由閱讀經典而進入你的生命。
我們知道王陽明 在貴州龍場驛動心忍性啊,那麼這個
逃過了這個死絕嘛,那他回到中原以後啊
離開貴州以後,回到了中原,跟當地知識份子講話 都不太相契,他說
「某良知之說」,「良知」這兩個字出自《孟子》這部經典嘛,那王陽明講致良知嘛
他說啊:某就是他自稱嘛,我所講的良知這個
學說啊,是我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在貴州那種
賍驛之鄉所得來的,不是這麼容易就得到的。
這也告訴我們 說,經典閱讀在儒家裡面,他們講究溫故知新沒錯,但是是講究
這個要以身心加以體驗經典中的價值 16
世紀朝鮮時代,畿湖學派的大師李珥 也就是現在韓元
5000 元券正面的那一個人頭像 李珥啊說「凡讀書者
必端拱危坐,敬對書冊」 是這一種讀書的
那一種嚴肅的態度,這是數千年來東亞儒者
以及他們的學生一貫的態度 不僅朝鮮如此,中國如此,日本也是這樣。
我們看到 16 世紀 日本朱子學的大師啊林羅山叫做
はやし らざん 他說啊「四代之書者,聖賢之心畫也」
那麼日本陽明學的大師 18-19
世紀 上半葉,佐藤一齋 さとう いっさい
他說呢 我們讀書的時候要注意,他那個上面那種文字啊
16 世紀之什麽,這種文字呢,我們啊這個用一些訓詁的工具啦字典,我們就可以
掌握,但是他說文字的后面啊有一種意味,日本漢字所謂的
いみ いみ是什麽呢?就是要用我的心
來加以滲透到經典裡面去,我才能掌握,我們不能夠死在字下,黏著在那一個
表面的文字下,這是 さとう いっさい 的意思。
爲什麽 在 21 世紀我們必須重溫東亞儒家人文精神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問題切入思考 21
世紀出現哪些新的趨勢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內涵如何
有何 21 世紀的新啟示呢 大學生必須掌握 21
世紀的兩大趨勢 才能鑒定新價值觀,參與
全球化時代文明對話的新挑戰 21 世紀的第一個趨勢是全球化時代的來臨
第二個趨勢是亞洲崛起的新發展 所謂全球化有它的表象與實質
全球化的表象是全球各地的相互連接性
與日俱增;無國界的世界
以及民族國家終結的時代之來臨 但是全球化的實質有四:第一
是全球化論述有其片面性,常為全球性 霸權而背書;第二是
居於全球化中心位置的國家有其脆弱性 第三是中心國家日趨流氓化
而對邊陲國家的宰制日甚一日 第四是
M 型社會的來臨,貧富鴻溝加深
那麼全球化時代的核心問題是什麽呢? 全球化時代就是強凌弱、
眾暴寡、 富欺貧 中心宰制邊陲的時代。
展望 21 世紀的第一個巨變
是全球政經文化的新動向,第二個巨變是中國大陸
經濟的崛起與兩岸關係的新變化 21
世紀我們面臨許多新挑戰,第一個挑戰是自我的迷惘
第二是環境的巨變
[音樂] 第三是傳統的斷裂
[音樂] 儒家人文精神的第一個內涵
就是鼓勵每個人,喚醒自己生命中的自我
儒家開展的是以心為基礎的人文精神傳統
強調自我的崛起,孔子是自我的肯定論者
孔子以積極主動的語言討論自我問題
鼓勵人應該行于正道,達到君子的境界 並且透過意志來貫徹。
儒家人文精神的第二個內涵 是天人合一,是從自然中徹悟人文價值
第三個內涵是 溫故知新。
經典是東亞知識分子思考問題的起點 儒家經典是一種體驗之學
儒家強調自作主宰、 天人合一、
溫故知新的人文精神 都可以給予 21 世紀的我們以扎實的
生命厚度與高度,使我們的生命 飛揚。
我們今天的這一個講課 這個是一個開宗明義
主旨是要回答 21 世紀全球化 時代,為什麼需要這個重溫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我們做一個總攝 我們可以說正是在這種全球化的時代,亞洲
崛起的時代,但是呢亞洲的這個
各國傳統文化日趨式微,我們要建立
亞洲知識分子的文化主體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回歸
我們亞洲自己的文化資源,那就是回歸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 原鄉。
那我們今天第一講到這裡為止 謝謝大家的參加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那天天空好晴朗 我們種樹忙
一棵一棵 小樹苗種在校園 旁
揮揮汗看看天 胸中的志心 萬丈延
>> 它們喝牛奶會長大嗎?>> 誒,不行啦
>> 那我就自己喝囉
>> 一棵 一棵愛心樹 我願植樹到天邊
愿這綠蔭 遍人間 永遠妝點人世間
>> 快快長大 快快長大 妳看我比你高
>> 沒有,我的比妳高,妳看哇
>> 我的到外星球的 高 高高高
>> 看天空 飛翔的大雁
集結在我校園 看著盎然的
春天 看著盎然的春天
>> 你幾歲呀?
[音樂] 哇
>> 那天天空好晴朗 我們種樹忙
一棵一棵小樹苗 種在校園旁
揮揮汗 看看天 胸中的志心
萬丈延 小樹苗快快長
伴我 一起妝點校園 一棵一棵愛心樹
我們植樹 到天邊 愿這綠蔭遍人間
永遠妝點人世間 永遠 妝點人世間
看天空飛翔的大雁 集結在
我校園 看著盎然的春天
看著盎然的 春天
看天空飛翔的大雁 集結在我
校園 看著盎然的春天 看著盎然的
春天[音樂]
[音樂]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