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下面呢 再解释,这个公孙龙坚白相离,坚白相离
那什么意思你看啊,"坚白石三",可乎?
你看啊,在你面前摆着一块石头,它既是坚石又是白石
是吧,你能说它是有,这个石头里面有坚、 有白,又有石头
这个,你说它是三,可以吗? 我们不可能把这个再整个地念完,没有那么多时间。
那我们就开始我们的解释吧 好,关于坚白相离,坚石、 白石在这里呢
在这里的时候,坚,有一块石 它是既是坚石又是白石,坚白
它既是坚石又是白石,摆在你面前,但是 这个,公孙龙说坚白是相离的
呃,所以呢,坚白石呢,你只能,那里有坚石,有白石
呃,这个,都是指二,坚 石、 白、
石,呃,二 那为什么呢?你看啊,假设第一个是知识论论证
他说假设有坚白石存在,问,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 二,可乎?曰:可。
何哉?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这就是说什么呢?我们用眼睛看 只能感到有一个白石,而感不到
而不能感知到有一个坚石,用手摸
只能感知到有一个坚石,而不能感知到有一个白石
因此,坚
是通过手摸得到的 白,是通过眼看得到的
这个呢,它们是由不同的途径得到的,当你看到白的时候
你没有摸,当你摸的时候你没有看 那,它不同途径,因此坚白相离、
坚白相离 那这是在用什么呢?用感官或感觉的分离性
去论证"坚白相离",呃,或者说
公孙龙呢提出了一个原则,某物的"存在性"或"具体性"
要由"感觉呈现"来界定或保证
呃,某物的"存在性"和"具体性"呢,要由"感觉呈现"来界定或保证
呃,这个 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感觉呈现"原则是否成立,为什么? 感官和感觉的综合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嗯,
它是通过我们坚白 来自于不同的感觉途径,呃,当你感知到白的时候
你没有感知到坚,当你感知到坚的时候你没有感知到白
因此,坚白相离,呃,那就是呢第一
俩东西是离还是合,要看
依赖于我们对它的感知,如果我们感知到它
它是离的,那它就是离的,如果感知到它是合的,那它就是合的
所以呢,论某物的"存在性"或"具体性",要由"感觉呈现"来界定或保证
这个原则是否成立,是否成立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它仅仅强调了感官、 感觉的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不同途径,啊,它的 分离作用,但是我们的
感官它有综合作用,它就是这样的。
就是 我,我用手摸、
用眼看 还用什么什么,五官吧
五官去感知的时候,这些信息可能同时传递到人脑
人脑里面呢形成关于它们的某种综合的印象 综合的感知,那
当然这种综合性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的综合是否可靠
呃,这个当然可以,可以怀疑了。
你比如我们看,对眼前的一个桌子的时候 我们看到正面时候没看到背面,看得到左
左面的时候没看到右面,看得到外表的时候没看到抽屉里面 呃,这个这个这个这个这个好多东西没看
这个,当我看到,我要把这些所有的
把它的,对前面的感知,右面的感知,综合的感呃,左面的感知 呃,这个背面的感知、
上面的感知、 底部的感知 啊,还有中间那空间里的感知
都要把它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一个对象的整体 在这个时候我们确实要做很多的假定,你看啊
当我感知到前面的时候呢 呃,感知前面的时候,我假设那些左面、
右面、 后面 那个等等,都还在那儿,然后
我从前面移到后面去的时候呢,我还在做假定。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这个 呃,这个对象呢,所有一切都没有变
当我没有感知到它的时候,它没有变,啊没有变 这个,没有感知的时候没有变。
等等等等 确实,我们,我们要做很多很多的假定 很多很多的假定。
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呢
这个,有一这个叫什么,英国哲学家
逻辑学家罗素说,这个
对象呢只不过是,外在对象啊只不过是感觉材料的逻辑构造
感觉材料的逻辑构造 哎呦喂,你,在这个构造过程中呢你实际上
这个假定了很多很多东西,做了很多很多的假定 做了很多很多的假定。
所以,这个,那个对象呢 呃并不是完全由你感知出来的
而是你在许多许多假定的基础上
构造出来的,构造出来的,所以那对象 究竟是不是你所构造的那样子呢,实际上是很值得怀疑的
实际上,是真的顺着这个路子弄下去呢
顺着这个路子弄下去呀,那个经验论者 因为经验论认为,凡是在思维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中
那经验论立场呢会遇到一个巨大的挑战 就是,经验论的,它的出发点是什么?
就是有一个外部对象存在,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 有很多的外部对象存在,我们的感官要去感知它们、
要去感知它们 呃,通过与它们的接触,获得信息
从这个信息里面,我们提炼出一些规律 提炼出一些知识,提炼出一些信息,提炼出普遍的
必然的规律,然后我们用这些规律去指导我们与自然的交道。
但是 那个经验论者遇到的一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用彻底的经验论立场
说明经验论的预设有一个外部事件存在,有一个外部对象存在
那个呢,可难可难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呢,有些经验论者啊
现代经验论者,例如有一个美国哲学家叫 Quine
他 Quine 呢,他说了,外部对象啊 只是一个设定
只是一个设定,Posit,只是一个设定 我们经验论者的设定,做这样的设定呢
做有一个外部对象的设定,或做有一个物理,有一个物理对象的设定,或做
关于罗马iii的设定呢,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这个呢,它们的 有效与否都要靠,都要靠呢
这个,它们的有效与否呢都要靠
与我们,我们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是否顺利,是否成功
来检验,这里呢
有,真的有某些死循环,有某些死循环 要仔细追下去了。
这个当然这些因素呢 坚白相离,在这个公孙龙的这个论证里面,实际上就隐含了这样的因素了
那就是什么?就是,坚是通过手摸得到的,你手摸的时候
你摸不出白来,你只能摸到坚
所以,在摸的时候只有坚,没有白,你用眼睛看的时候,你只能看见白 你看不到坚。
因此坚和白,得之于不同的感觉途径
因此呢,它们是分离的 它们是分离的。
我一再说了,这里面实际上 有两个问题是值得考虑的,那个对象
外部对象及其性质的存在与否,要靠 我们的对它们的感知
来保证,来呈现吗 你把它感知为坚,它就是坚;你把它感知为白
那就是白,因为你用眼睛看只感到白,没感知到坚,因此它就 只有白,没有坚。
用手摸,只感知到坚,没有感知到白 那就没有白。
所以 一个对象或一个性质的存在与否 依赖于我们的感知。
在这个里面呢,就假定了这个原则 这个原则成立吗?成立吗?这是不是有
这个英国的,那个17世纪意见论者
哲学家的味道,贝克莱的味道,存在就是被感知哦
你看,这里有没有这样的因素在这里面啊? 存在就是被感知,你看啊,你用手没有感知到
白,就没有白,你只用手摸,只感知到坚,才有坚
用眼看,你感知到白,你没有感知到坚,那就只有白没有坚
那不就有贝克莱的那个那个学说的味道,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个原则成立吗?这个原则成立吗? 那就是,感官和感觉的综合作用
有没有,你强调感官的分离,那我们怎么说 那感官有没有综合作用?这个综合作用如何发生?
它与对象的建构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啊
都是非常极其深刻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追到底
会经常把哲学家呢,置于一个非常困窘的境地
哲学家啊,有的时候难啊。
这个本体论论证 本体论论证,这个本体论论证呢,坚白相离的本体论论证
那公孙龙认为啊,在具体的感官世界之外 还有一个由坚、
白这样的共相组成的抽象世界 它与感官世界的关系是"兼现万物"
那就是什么呢?它与感官世界的,就是这种抽象的共相啊
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
它不是只体现在一个事物之中,而是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
各种事物里面都可能有,既有,有坚 也有白,白也体现在里面。
白是颜色嘛,坚是运动 那但是呢,它与感,但,但
兼白同时还有一个特点,它离而自藏 它又超离于感官世界
而独自存在的,独自存在的 那就是一共相世界嘛,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兼白两者作为共相,尽管兼通万物,即体现在一切坚物和白物身上
但它们本身却是不定所坚的坚,不定所坚的坚
不定所白的白,并不唯一确定地存在于某一具体物之中
即使这个世界上完全没有坚物和白物 坚还是坚,白还是白,坚、 白作为共相
独立于坚白石,以及一切坚物和白物而存在 "离而自藏",它们超离于具体事物和感官世界之外
并且,各个共相呢又相互隔离而独立自存
坚白相离的事实根据在于,在这个世界上 在这个世界上呢,有些物坚而不白
有些物白而不坚,所以坚、 白相离,坚、
白相离 这,那照这样的解释呢
我们又把公孙龙解释为一个柏拉图主义者 柏拉图主义者。
这个,在前面呢,我们 按那样的解释呢,前一个解释,认识论解释呢
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这个这个这个贝克莱 罗素,Quine,等等等等。
在这里呢,我们又把他解释为一个 柏拉图主义者,这与海外汉学
海外中国哲学家的,我前面讲了 的主流观点是相悖的,这是这样。
所以 这个中国古代思想家,实际上
在它里面,涉及到深刻的认识论问题,也涉及到深刻的 这个形而上学问题。
他们以一些 近乎悖谬的句子,如"火不热,目不见" "坚白相离",等等。
实际上是在做 非常艰深、 专门的认识论探讨。
好,这一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