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享课程》的第三大入门课题 音乐的空间。
什么是音乐的空间?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将音乐定位为一种空间艺术?
相信我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的一句话
德国哲学家谢林所说的,"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这句话的变体及其背后的内涵所指向的其实就是音乐的空间
谢林的比喻很形象,就仿佛用钢筋、 水泥等等看得见、
摸得着的材料盖起高楼大厦那样 响彻于我们耳际的各种各样的音乐大厦 就是用看不见、
摸不着的声音塑造起来的 视觉建筑是具体的,听觉建筑是抽象的
建筑是视觉的空间艺术,那么音乐呢 就是听觉的空间艺术
20世纪下半叶有一位非常重要的美国作曲家 John Cage 约翰凯奇。
曾经创作过名为《想象中的风景》的系列作品 其用意呢就在于以声音构成想象中的风景
如何走进的音乐的空间,同时以跨学科的思维来掌握音乐的
空间,我想我们还需要像从前一样,请大家在进入今天的课题之前
牢记两个关键词,线条和段落 我们首先来看音乐的线条,线条就是音乐的旋律
旋律线条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清淡 有的浓烈。
总之,音乐的不断运动、 声音的不断震动 在我们的听觉里就形成了音乐的线条
音乐家正是对这些线条的使用,形成了对音乐空间的塑造
这是一种名为昆恰的巴拿马民居 我觉得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觉得很震撼、
很开心 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幅可以用来成功解释什么是音乐的空间的鲜活例子了
分析昆恰,我们看到这是一种泥木结构的建筑
换句话说,它的构成材料就是泥巴和木架子
远景是已经完成的泥墙 近景就是泥墙的木质内框结构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我们看到的一根根横木 就好像一条条运动但是看不见的声音线条
有单线条,有多线条,积少成多,相加相合 就仿佛盖起了一座听觉的、
看不见的昆恰 如果第一道横木是小提琴,第二道横木是中提琴,第三道是大提琴的话
这些不同的音色就仿佛是各种颜料,给音乐的建筑上了色彩
而更多根的横木一起共同运动,相互交织 我们一定可以想象得出最后的结果就会形成庞大的交响乐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声音样本,德国作曲家帕赫贝尔的《卡农》
什么是卡农?简单地说就是轮唱,那什么是轮唱?
就是我们都唱过一个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我们都是神枪手,我们都是神枪手" 声音线条按照固定的时间差
先后进入、 齐头并进,却交织错落,最终一起结束
用轮唱的技术写作的音乐呢,叫轮唱曲,有的直接音译为卡农曲
帕赫贝尔设计了这首卡农曲很有名,也很好玩
他的这个声音设计方案呢来自于一种固定低音和轮唱相结合的技术
作曲家先设计了一个八个音构成的
低音线条,形成音乐空间的八根柱子,从头到尾 循环往返,数一数,一共有28遍
随后呢,作曲家在固定低音线条的上方 设计了三个新的线条,也都基于8这个数
这样一来,垂直分布的点对点的空间关系就形成了
第三,水平运动方向上四个线条轮流出现各自运动
形成了四个线条层的空间运动关系 横向分布的第一线条层、
第二线条层、 第三 线条层,加上最低的,固定低音的第四线条层 这样的一种听觉空间关系。
上方声音变化 下方声音稳定,有一点点像中国功夫的某些招数
下身稳如磐石,上身变化多端 完成了这一步呢,音乐的建筑就基本完成了
作曲家只要按照规则照顾好线条相互之间的协和悦耳度就可以了
当然我说的容易,创作起来并不简单,需要学习,需要经验 需要计算,需要构思。
乐谱上写好了的卡农不是音乐 音乐呢,必须变成声音,才能产生空间效果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部分片段,聆听以前大家要特别注意
多线条运动当中听觉线条的相互干扰 最好的办法呢是课后一口气听四遍
一遍听一层,一遍跟踪一层 这样的聆听才是真正地在感受音乐的空间
此外呢,最先听到的8个音 构成的固定低音线条,会随着上方线条的出现不断地被冲淡
大家要特别注意音乐空间的远景
那不断反复的8个音的声音线条,不要被中景和近景
淡化或者是干扰了对它的关注
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让我们一起再来分享一下另外一个声音样本
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创作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 大型音乐作品一般不是很容易听
这不仅仅是中国学生的问题,也是外国学生的问题 大家一定记得我反复强调过的一句话,听东西不在多,而在于得法
本杰明·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呢就是为很多不知道交响乐如何听的英国学生
获得得法聆听的一个伟大尝试 这部作品由两个基本主题构成
这两个核心旋律线条特别清楚地反映出
什么是音乐的单线条空间运动态和多线条空间运动态 我们看到的单线条旋律
是本杰明·布里顿设计的第一主题 这个线条很雄壮宽广,使用了很多乐器,很有交响性
但大家可以发现,音乐的空间线条并不受混响效果的干扰 作曲家清晰、
准确地将我们的听觉引向混响的音乐最外观的线条
换句话说,本杰明·布里顿清楚地让我们听到了他希望我们听到的第一主题线条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Benjamin Britten
设计的第二主题,为我们建造了非常生动的多线条空间运动态 这个第二主题在不同的乐器上按顺序出现
单线条不断进入、 单线条不断积累
不断地立体叠加,最终形成声音的天罗地网 大家要特别注意,Benjamin
Britten 设计的这个天罗地网混响效果很明显 越到后头越是这样,但其实呢我们会发现
第二主题这个线条相当于我们"我们都是神枪手" 无论混响多么严重,我们也总是会听到它,就好像
我们在轮唱"我们都是神枪手"这七个音的音乐线条 总是最容易被我们识别一样
因此呢,我们与其说是因为这个线条 总是很明显、
很抢耳,倒不如说是作曲家对音乐空间有意进行这样的技术处理 和操控的必然结果。
在这样的 多线条空间运动态当中,音乐进入到金石齐鸣、 排山倒海
最高潮出现在第一主题线条的回归 仿佛百舸争流,终将复归大海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大家会知道,音乐的空间是由运动的声音线条完成的
运动的线条是音乐空间形成的第一要素 在分享了音乐的线条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音乐的段落
什么是音乐的段落?音乐的段落呢就是作曲家 有组织地使用音乐线条,也就是旋律形成的结果
在中国诗歌中,有四句体、 八句体、 多句体
音乐也一样,四句体,四个音乐线条组成的音乐段落 八句体,八个音乐线条组成的段落。
如果我们将音乐的段落想象成建筑的话 那么构成段落的一个线条就相当于一间屋子
两个线条就相当于两间屋子
那么音乐的段落就是作曲家有组织地使用音乐线条的必然结果
我们不妨一起来分享一个建筑样本,看看建筑空间中的段落感
紫荆城是中国建筑集大成 的代表,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建筑艺术瑰宝之一
但大家一定同意,无论它有多么伟大、 多么绚烂,里面有多少宫殿 广场、
亭台楼阁,那也是一间间的屋子,一片片的空地等等组成的 不是吗?有意思的事情是,表面上看
紫荆城的设计家们有些简单铺陈地将这座王宫修建成 一字纵观的格局。
前宫三大宫殿成一字形一次分布 大殿一间间展开,但真实情况呢却并不是这样
这座王宫的基础是圆形的,我们看得见的是直线,而看不见的是曲线
三大殿的中和殿,之所以取名为中
原因就是它是紫荆城建筑隐形圆形的圆心之所在
这其中啊关于中国哲学里边的虚实相生和天圆地方 被精妙地结合在其中。
此外 紫荆城三大殿存在一个建筑学上的悬题 那就是三大殿的高度。
这些数据的依据是什么呢? 为什么会高、 低、
次高,而不是越来越高,或者越来越低 实际上呢,中国的建筑设计家们在这里隐藏了另外的一个玄机
那就是整个紫荆城还有另一侧面观察的角度
在三大殿的上方,在侧观的位置上 三大殿的正吻,也就是宫殿上方最大的角
根据观察者或者说欣赏者各自寻找的最佳角度
这些角的连接可以看出一个巨大的空中圆形
这其中所体现的,也是中国哲学所说的虚实相生和天圆地方
看过了这个伟大的建筑样本之后,我们不妨稍作回顾
第一,紫荆城就好像是音乐的段落,前宫 如果是一段音乐的话,三大殿就好像三个旋律线条
如果前宫是四大殿的话,那么就有四个旋律线条 音乐的段落就像建筑一样。
第二,聆听音乐存在许多需要更新的角度 我们以为我们听到的,但不一定是音乐的全部
就好像我们看到了紫荆城,并不一定是紫禁城的全部一样
现在让我们来一起分享音乐样本非常有音乐段落空间感的说服力
我们先来聆听,看看音乐是怎样形成段落的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刚才我们已经听到,在续奏之后,有两个音乐线条、
两个乐句 它们是最重要的段落出现前的预备
进入最重要的段落以后,我们会发现不仅发现低音 厚重,音响宏大,而且音乐的主体全貌完全呈现了出来
它有四个线条,四个句子,形成一个段落 就仿佛我们去参观紫荆城,想要见到主体
需要有一个过程,而最后呢,是温和的尾声 大家觉得好听吗?请大家注意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段音乐很熟悉,仿佛在哪里听过? 如果我告诉大家这段音乐里还包括一个我们
都很熟悉,却不见得会发现的旋律的话,大家是不是相信?
如果大家将这段音乐设想成某段旋律的伴奏的话
换个角度来聆听,会不会有所新的发现 就好像大家都去过紫荆城,却不见得知道还有侧观的视角一样呢
其实在这段音乐作为独立段落来聆听的过程里 绝对没有问题。
而如果将它作为一首伴奏来听,也绝对没有问题 在这段音乐的上方,就好像中国哲学里所说的虚实相生一样
还有一个和它一样的四句体段落 那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末乐章《欢乐颂》的主题
换句话说,聆听这段音乐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欢乐颂》和
这段音乐一起唱出来,二者可以结合地天衣无缝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通过关于线条和段落的分享
希望大家能够对音乐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的说法有所体会
其实历史上所有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都有着强烈的内心音乐空间感
不同的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希望产生怎样的效果 往往都需要在音乐的空间运动方面做文章
20世纪是一个关于音乐空间的新探索时代 20世纪音乐当然应该有在音乐空间方面的新创造,对吧?
线条和段落是构成音乐空间的基本要素
如何使用它呢?对于作曲家和爱乐者来说,那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聆听音乐一定要学会聆听音乐的线条和段落,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
只有这种能力得到良好发展,才会为驾驭大型乐队和综合艺术品 铺平道路。
最后呢,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两个音乐片段
聆听的过程当中呢,我的问题是这两段音乐当然可以独立欣赏
但是如果这两段音乐是伴奏的话,它们的音乐空间里故意回避了哪个旋律?
答案大家一定知道,我可绝对没有为难你 音乐欣赏的最大快乐在于有所新发现
希望聆听有所新发现,希望今天的课程 有所新发现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